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植物保护技术->作物虫害数据库
害虫名称
棉蚜
学名
Aphis gossypii Glover
别名
腻虫、蜜虫、油虫、油汗
害虫分类
昆虫纲,同翅目,蚜科
寄主 植物有石榴花椒木槿鼠李属瓜类等
分布
棉蚜为世界性棉花害虫,中国各棉区都有发生。
为害特点

棉蚜以刺吸口器插入棉叶背面或嫩头部分组织吸食汁液,受害叶片向背面卷缩,叶表有蚜虫排泄的蜜露(油腻),并往往滋生霉菌。棉花受害后植株矮小、叶片变小、叶数减少、根系缩短、现蕾推迟、蕾铃数减少、吐絮延迟。

形态特征

干母体长1.6mm,茶褐色,触角5节,无翅。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1.9mm,体色有黄、青、深绿、暗绿等色,触角长约为体长之半,触角第三节无感觉圈,第五节有1个,第六节膨大部有34个。复眼暗红色。腹管较短,黑青色。尾片青色,两侧各具刚毛3根,体表被自蜡粉。有翅胎生雌蚜大小与无翅胎生雌蚜相近,体黄色、浅绿至深绿色。触角较体短,头胸部黑色,两对翅透明,中脉三岔。卵长0.5mm,椭圆形,初产时橙黄色,后变漆黑色,有光泽。无翅若蚜共4龄,夏季黄色至黄绿色,春秋季蓝灰色,复眼红色。有翅若蚜也是4龄。夏季黄色,秋季灰黄色,2龄后现翅芽。腹部1节、6节的中侧和2节、3节、4节两侧各具1个白圆斑。

生活习性

辽河流域棉区年发生1020代,黄河流域、长江及华南棉区2030代。北方棉区以卵在越冬寄主上越冬。翌年春季越冬寄主发芽后,越冬卵孵化为干母,孤雌生殖23代后,产生有翅胎生雌蚜,45月迁入棉田,为害刚出土的棉苗。随之在棉田繁殖,56月进入为害高峰期,6月下旬后蚜量减少,但干旱年份为害期多延长。10月中下旬产生有翅的性母,迁回越冬寄主,产生无翅有性雌蚜和有翅雄蚜。雌雄蚜交配后,在越冬寄主枝条缝隙或芽腋处产卵越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也以卵在花椒、木槿、鼠李、石榴、蜀葵、夏枯草、车前草、菊花、苦菜、瓜类等越冬寄主上越冬。翌年3月孵化,在越冬寄主上繁殖34代,到4月下旬,棉苗出土后,产生有翅蚜迁入棉田繁殖为害,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苗蚜为害高峰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形成伏蚜猖獗为害期。秋季棉株衰老时,迁回越冬寄主上,产生唯一的一代雄蚜,与雌蚜交配后在芽腋处产卵越冬。

    棉蚜在棉田按季节可分为苗蚜和伏蚜。苗蚜发生在出苗到6月底,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至现蕾以前,进入为害盛期。适应偏低的温度,气温高于27℃繁殖受抑制,虫口迅速降低。伏蚜发生在7月中下旬至8月,适应偏高的温度,2728℃大量繁殖,当日均温高于30℃时,虫口数量才减退。大雨对棉蚜抑制作用明显。多雨的年份或多雨季节不利其发生,但时晴时雨的天气利于伏蚜迅速增殖。一般伏蚜45d就增殖1代,苗蚜需10多天繁殖1代,田间世代重叠。有翅蚜对黄色有趋性。冬季气温高,越冬卵量多孵化率高。棉蚜发生适温17.624℃,相对湿度低于70%。一熟棉田、播种早的棉蚜迁入早,为害重,棉花与麦、油菜、蚕豆等套种时,棉蚜发生迟且轻。

防治方法

    防治越冬虫源,控制棉田点片发生为害,合理调整作物布局,保护、利用天敌,适时采取物理诱杀,科学合理用药。

    1. 农业防治。铲除杂草,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棉苗早发,提高棉花对蚜虫的耐受能力。拔除有蚜株,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2. 生态防治技术。在棉田邻近地块两旁适当种植苜蓿、红花、油菜等作物,吸引天敌,对伏蚜有控制作用。在棉田种植孜然带,对蚜虫由趋避作用,孜然收割前可以减轻棉蚜为害。

    3. 物理防治。春季棉蚜迁飞期间,大面积使用黄牌诱蚜,可有效降低田间蚜虫数量,减轻其为害。

    4. 化学防治技术。

    药剂拌种:将棉籽在5560℃温水中预浸30min,捞出后晾至种毛发白,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0g拌棉种10kg,对棉蚜有较好防效。

    3片真叶前,当卷叶株率达5%10%时,4片真叶卷叶株率10%20%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g对水30kg均匀喷雾。

    棉蚜扩散为害面积较大时,可视棉田益害比1150左右,棉蚜为害程度及其是否达到防治指标,逐田进行调查测定后进行化学防治,大田化防可选择高效氯氟氰菊酯、烯啶虫胺、吡虫啉、啶虫脒等低毒高效农药。避免长期连续使用某种单一药剂,实行交替、轮换用药。

图片
10
图片情况 有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