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农用物资实用技术->农用物资实用技术
名称
要加强病虫抗药性治理
分类 其他
内容
   近年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连续暴发成灾,特别是今年褐飞虱在我国南方稻区大面积暴发危害,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安全。专家分析了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 
     
适宜的气候和寄主条件有利于重大病虫大面积发生危害。近年来各地推广新的种植技术,如免耕、直播、套播等轻型栽培技术,为一些重大病虫如二化螟和灰飞虱大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和繁殖条件。一些高产、感病品种的推广,也都有利于二化螟、灰飞虱、稻瘟病和稻曲病的暴发危害。此外,暖冬气候条件也十分有利于如灰飞虱、二化螟等越冬生存。今年夏季的多次台风造成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和多雨潮湿的特殊气候,有利于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的迁入、繁殖、危害。
     
重大病虫产生抗药性是导致防治失效、危害加剧的主要原因。1991年以来,由于推广使用高效农药扑虱啉和吡虫啉,有效控制了褐飞虱的发生和危害。但是,多年大面积连续单一使用速效的吡虫啉,加速了抗药性的发展。经南京农业大学测定证明,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水平达到70474倍,即使田间用药量增加610倍,防治效果仍不理想。同样,长期连续单一使用杀虫单、三唑磷、多菌灵等,也导致了二化螟、赤霉病抗药性的迅速发展。其中浙南地区的二化螟和江苏省的赤霉病出现了几乎防治失效的局面。
     
病虫抗性监测和治理工作投入严重不足,研究工作跟不上。六五九五期间,国家开展了农业重大病虫抗药性检测和治理技术研究,如早期检测到抗药性棉铃虫对菊酯类农药的抗性,为及时实施抗药性病虫治理提供了依据。但是,2000年以来忽视了对重大病虫抗药性进行系统监测和治理的投入,加之基础研究和治理技术研究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以至造成今年吡虫啉基本失效时出现束手无策的被动局面。
     
为此,专家呼吁:设立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抗药性预警与控制研究专项,强化系统持续监测,及时开展治理,保证工作经费,稳定队伍,加强培训、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抗药性监测和治理技术研究,为及时控制抗药性病虫,保障农业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说明
本数据库为公益性数据库,若单位或个人不同意刊载该图片或记录,请及时与本馆联系。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