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植物保护技术->作物虫害数据库
害虫名称
豆荚野螟
学名
Marucatestulalis
别名
豆螟蛾、大豆螟蛾、豇豆螟、大豆卷叶螟。
害虫分类
鳞翅目,螟蛾科
寄主 大豆豇豆绿豆扁豆及刺槐葛等豆科植物
分布
国内分布北起内蒙古,南至我国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东至滨海,西线自陕西、宁夏、甘肃折人四川、云南、西藏。华中、华南诸省,密度较大。
为害特点

    以幼虫为害豆叶、花及豆荚,早期造成落荚,后期种子被食,蛀孔堆有腐烂状的绿色粪便。幼虫还能吐丝缀卷几张叶片并在内取食叶肉,以及蛀害花瓣和嫩茎,造成落花、枯梢,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6mm,翅展2528mm;体灰褐色,前翅黄褐色,前缘色较淡,在中室部有1个白色透明带状斑,在室内及中室下面各有1个白色透明的小斑纹;后翅近外缘有13面积色泽同前翅,其余部分为白色半透明,有若干波纹斑;前后翅都有紫色闪光。雄虫尾部有灰黑色毛1丛,挤压后能见黄白色抱握器1对。雌虫腹部较肥大,末端圆筒形。卵椭圆形,初产时淡黄绿色,后逐渐变成淡黄色,近孵化时卵的顶部出现红色的小圆点。卵壳表面有近六角形网状纹。老熟幼虫体黄绿色,头部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有黑褐色毛片6个,排成两列,前列4个各生有2根细长的刚毛,后列2个无刚毛;腹部各节背面上的毛片位置同胸部,但各毛片上都着生l根刚毛;腹足趾钩为双序缺环。蛹初化时黄绿色,后变黄褐色。头顶凸出。复眼浅褐色,后变红褐色。蛹体外被白色有薄丝茧。

生活习性

    华北地区每年发生34代,华中地区每年发生45代,华南地区7代。以蛹在土中或茎秆中越冬。5月下旬到6月上旬气温的高低,决定第1代幼虫发生为害的迟早和轻重,如果气温高,则发生早,反之发生就迟。播种早的花蕾受害重。成虫多在夜间羽化,白天静伏在作物下部的叶背面等阴蔽处,天黑开始活动,以22002300时活动最盛;成虫羽化24天后即交尾;喜在黄昏交配,产卵前期3天左右。卵散产,也有24粒产于一处的;多将卵产在花瓣上或花萼凹陷处,也有将卵产在叶片上的。成虫有趋光性。初孵幼虫很快在花瓣上咬一小孔蛀入花中为害,在叶片上的卵孵化的幼虫取食叶片,并吐丝卷叶,躲在其中为害,12龄幼虫主要蛀食花蕾,极少数为害嫩叶,进入3龄后开始蛀食豆荚。幼虫外出活动时多在傍晚至次日清晨,阴雨天也有出来活动和转移为害的;幼虫老熟后吐丝下落土表和落叶中吐丝作茧,茧外包满小土粒和残叶,化蛹深度在表土3cm之内。

防治方法

    在化蛹高峰期,结合抗旱放水灭蛹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人工摘除虫蛀花蕾和虫蛀荚是减少田间虫口密度的重要方法,但摘除时须仔细,摘除的虫蛀花、蕾、荚要集中处理,避免幼虫爬出再行为害。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集中烧毁。在豆田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可在豆类植株盛花期喷药,或孵卵盛期喷施第1次药,隔7天再喷1次,连续喷34次。一般宜在清晨豆类植物花瓣开放时喷药,喷洒重点部位是花营、已开的花和嫩荚,落地的花荚也要喷药。药剂可选用:

    5%氟啶脲乳油2000倍液;

    苏云金杆菌乳剂(每克含100亿孢子)500倍液;

    25%灭幼脲悬浮剂500倍液;

    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

    20%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

    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

    2.5%联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

图片
34
图片情况 有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