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养殖业疾病防治技术->家畜疾病防治数据库
疾病名称
大肠杆菌病
动物种类 牛
疾病类型 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
关键词 大肠杆菌病犊牛大肠杆菌病牛白痢细菌性传染病
疾病概述

    牛大肠杆菌病多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新生幼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故又有犊牛大肠杆菌病之称;又因犊牛发病后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腹泻,排出灰白色稀便,故又称为犊牛白痢(Calf scourwhite scour)。本病常发生于出生后几天内的幼犊,病犊多因腹泻、脱水、衰竭和酸中毒而死亡;急性病例多死于败血症。

病原特性

1. 属性及分类

本病的病原体为肠道杆菌科、艾希氏菌属的大肠艾希氏杆菌(Escherichia coil),简称大肠杆菌。本菌为革兰氏阴性、能运动、无荚膜、不形成芽孢、两端钝圆的短粗杆菌。大肠杆菌有菌体抗原(O,即内毒素)、表面(或荚膜)抗原(K)和鞭毛抗原(H)3种。现已知大肠杆菌有O抗原171种,K抗原103种,H抗原60种。其中,H抗原与细菌的致病性无关,O抗原是区分大肠杆菌血清群的根据,K抗原则是区分血清型或亚型的根据。

    牛大肠杆菌病可由多种血清型(主要是O8O78O101,还有O26O86O137O115O117)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这些大肠杆菌菌株通常具有K99菌毛黏着素,能产生肠毒素。病原菌在空肠、回肠绒毛上皮细胞表面大量定殖,在细菌定殖部位的绒毛可能缩短和向侧方波曲或中等程度萎缩,有时融合,绒毛上皮细胞可能为立方状,上皮下毛细血管扩张,嗜中性白细胞从固有层游走到肠腔。绒毛萎缩可能与肠上皮细胞变性和脱落有关,绒毛萎缩后可出现腹泻。

    牛大肠杆菌主要是通过定植因子、内毒素和外毒素等来引起病变的。定植因子(又称菌毛或黏附素)可与黏膜表面细胞的物异性受体结合而定植于肠黏膜,是引起细胞损伤的先决条件。内毒素是菌体崩解所释放的一种脂多糖,在引起败血症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外毒素可分为两种,一是不耐热肠毒素(LT),可激活肠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使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的环腺苷酸含量增多,分泌亢进,引起腹泻和脱水;二是耐热性肠毒素,可激活回肠上皮细胞内的鸟苷环化酶,使细胞内的环鸟苷酸增多,进而引起分泌性腹泻。

    2. 抵抗力

    本菌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能很快将之杀死,兽医临床上常用的消毒药均能将之灭活。

流行病学

1.易感性

本病主要发生于10日龄以内的犊牛,特别是出生13日龄的犊牛最易感。由于不同日龄犊牛的生理机能状态不同,因此,对本病的易感性也有差异。

2.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大肠杆菌广泛地分布于自然界,但大多为非致病大肠杆菌;而病牛和带菌牛则是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携带着,是最重要的传染来源。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致病性大肠杆菌多存在于被病牛或带菌牛粪便所污染的地面、水源、草料和其他物品中,犊牛出生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本菌就能随乳汁或其他食物进入胃肠道;当犊牛的抵抗力降低或发生消化障碍时,这些存在于胃肠道的病原菌就会大量繁殖,引起发病。

    犊牛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与使机体抵抗力降低的各种诱因有关。在这些诱因中以不喂初乳或饲喂过晚,或初乳不足、质量不好最为重要。因初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其中有一定量的抗大肠杆菌抗体。其次,哺乳母牛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卫生不良、畜合拥挤、缺少运动、通风换气不好、气候多变等因素,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3.发病规律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合饲时最多见,有时可成为地方流行性发生。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仅为数小时。通常根据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的不同而将之分为3型:

    1. 败血型  病犊体温升高,精神委顿,食欲减退或废绝,间有腹泻,常于症状出现后数小时至1天内,病犊急性死亡;有时未发生腹泻即已死亡,从血液和内脏中易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

    2. 肠毒血型  较少见,急性者,病犊常无明显的症状就突然死亡。如病程稍长,则可见到典型的中毒性神经症状。病犊先是兴奋不安,随后腹泻、脱水,沉郁,昏迷而死亡。肠毒血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致病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被机体吸收所致,因此,没有菌血症的出现。

    3. 肠型  病初体温升高达40℃,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数小时后发生腹泻。病初排出的粪便呈淡黄色粥样,有恶臭,继则呈水样、淡灰白色,混有凝血块、血丝和气泡。腹泻之初,由于肛门扩约肌的反射作用,病犊排粪有些用力,后来因肛门松弛,则排便失控,自动流出(273)。病犊的肛门、股部及尾部被稀便污染,被毛拧结。病畜常有腹痛,用蹄踢腹壁。病牛常因严重的腹泻而明显脱水,眼球塌陷,眼无神而流出多少不一的分泌物。后期多因脱水,电解质平衡破坏,代谢性酸中毒,病犊高度衰弱,卧地不起,有时表现痉挛。一般经13天因虚脱而死。本病的死亡率可高达80%100%

    耐过的病畜,常继发脐炎、关节炎或肺炎等病。此时如及时治疗,常能将之治愈。但治愈后的病犊,恢复很慢,发育迟缓。

病理变化

败血型和毒血型的病犊,常因死亡迅速,故无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肠型因腹泻而死的病犊,可因机体明显脱水而尸体极度消瘦,黏膜苍白眼窝下陷,肛门周围被稀粪污染。重要的病理变化为急性胃肠炎。皱胃内有凝乳块,黏膜红肿,皱壁出血,其表面有大量黏液团块;小肠充满气体,肠壁菲薄,充血明显。肠内容物常混有血液和气泡而具恶臭,黏膜充血、出血,部分黏膜上皮脱落。镜检,肠绒毛萎缩不严重,但在小肠后段绒毛表面有大量病原菌。扫镜电镜下见大量椭圆形病原体镶嵌在破坏的微绒毛及肠上皮间。

    另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切面多汁。肝脏、肾脏和心脏等实质变性,散在出血点。肾脏常见有间质性肾炎变化;胆囊内充满浓稠暗绿色胆汁。病程延缓时,病犊常伴发关节炎和肺炎。继发感染时可检出化脓性脑膜炎变化。

诊断方法

根据初生犊牛发生腹泻,剖检表现急性胃肠炎,同时在回肠黏膜刮取物的涂片中有大量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可以做出诊断。

确诊则需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和证明其产生的肠毒素。进行细菌学检查时,应注意取材的部位。败血型一般多采取血液和内脏组织;肠毒血症多采小肠前部的黏膜;肠型为发炎的肠黏膜。对分离出的大肠杆菌,一般先做生化反应和血清学检查,然后再根据需要做进一步检查。

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主要是加强对怀孕母牛和初生幼犊的饲养管理。

    1. 母牛的管理  对妊娠母牛应供给配比合理的日粮,其中应有足够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牛舍,特别是产房要保持清洁、干燥,保温并能通风换气,室内空气新鲜;及时清除污物及粪尿,并经常进行消毒,勤换垫草,保持牛体清洁,特别是母牛的乳房一定要清洁无污。

    2. 犊牛的管理  一定要让新生犊牛吃上初乳,要保证适量的母乳供给。当母乳不足时要及时用适宜的代用品补充,使犊牛能获得足够的营养。要保证犊牛圈舍的清洁卫生,防止犊牛舐饮污物或污水。在犊牛大肠杆菌病常发的地区,可内服合霉素0.5克,每日1次,连服3天,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另据报道,若给犊牛皮下注射50100毫升母牛血液,则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治疗方法

本病一旦发生,就要及时治疗,不能延误,防止败血症的发生。由于本病多以腹泻为特点,常导致机体严重脱水,血中离子平衡失调以及酸中毒等,所以治疗本病应以抗菌消炎、补液补碱和调整胃肠机能为原则。

    1. 抗菌消炎  抗菌消炎常用的抗生素为氯霉素、土霉素、链霉素或新霉素。其内服的初次剂量为每千克体重用3050毫克;12小时后剂量可减半,连服35日。或以每千克体重1030毫克的剂量肌肉注射,每日2次。另外,也可用痢特灵0.30.5克,每日口服2次,连用35天。多黏菌素每千克体重3万国际单位内服,或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 500国际单位,均为每日23次,连用35天。

    2. 补液补碱  借以预防脱水和酸中毒。方法是: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1000毫升,或在其中加入碳酸氢钠或乳酸钠注射液。为了强心和提高机体对糖的利用率,在补液时还应加入安那加和维生素C等药物。如能输适量母牛血液更好(一次200毫升)

    3. 调整胃肠  调整胃肠机能,保护胃肠黏膜,减少肠毒素的吸收,是治疗本病的一个关键。一般可内服保护药和吸附剂,如内服次硝酸铋(510)或白陶土(50100)或活性炭(1020)等;或鱼石脂乳酸溶液(鱼石脂1520克,乳酸2毫升,蒸馏水90毫升)一茶杯与同量脱脂乳一起灌服。

说明
本数据库为公益性数据库,若单位或个人不同意刊载该图片或记录,请及时与本馆联系。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