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植物保护技术->作物虫害数据库
害虫名称
谷子螺旋粉虱
学名
A 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
害虫分类
同翅目,粉虱科,粉虱亚科,复孔粉虱属。
分布
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国外广布于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约50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传入我国台湾。国内于2006年4月在海南陵水发现螺旋粉虱,目前,已遍布海南全省。
为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直接刺吸寄主植物叶背汁液,为害严重时可使寄主叶片提前落叶,尚不会致死寄主植物。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影响植物光合作用。

形态特征

卵:卵粒散列成螺旋状或不规则形,上覆白色蜡粉,卵一端有一丝柄与叶面相接,此丝柄有固着与吸水之功能。长椭圆形,表面光滑,初产时为淡黄色,后转为黄褐色,长、宽分别为0.293mm0.108mm

    拟蛹(4龄若虫):虫体大小约1.02mm×0.69mm,初蜕皮时透明,扁平状,无蜡粉,随虫体发育逐渐由半透明转至淡黄色或黄色,背面隆起,足、触角和复眼完全退化,随着虫子发育体上的蜡粉逐渐增多、蜡丝加长,体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蜡孔,分泌絮状蜡粉;在虫体胸部和腹部分别有1对和4对复合孔,分泌丝状蜡粉是螺旋粉虱区别于其他粉虱的主要特征;丝状蜡丝最长可达虫体10倍以上。舌状突两侧的蜡孔分泌粗厚的毛刷状蜡丝。羽化成虫后,拟蛹壳背中线留有一羽化孔。

    成虫:雌虫体长为1.967mm、雄虫体长为2.097mm。刚羽化时体为黄色半透明,成熟时呈不透明。头部呈三角形,口器为刺吸式。

生活习性

螺旋粉虱一年9代,因温度,个体差异的影响,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无明显越冬现象。在气温低于14℃时,野外难以存活。成虫不活跃,活动有明显的规律性。螺旋粉虱羽化盛期在600800,迁飞盛期为500700,如遇气温低或阴天,其活动时刻延后。晴天多集中在上午活动,700900为活动高峰时段;阴天较少活动,活动时间较晴天晚且分散;雨天不活动。因此,可应用这一生物学特性指导螺旋粉虱的监测与防控工作,化学防治则选择在晴天下午或阴天、成虫不活跃的时间。生活史及习性:螺旋粉虱的幼虫阶段,仅1龄若虫可以主动运动。卵多产于寄主植物叶片背面,部分产于叶片正面;成虫产卵时,边产卵边移动并分泌蜡粉,其移动轨迹多为产卵轨迹,典型的产卵轨迹为螺旋状,该虫亦因此得名。成虫在孵化的当天便可产卵,并且可以一直产卵到死。未经配对的雌虫只能产雄性后代(孤殖产雄生殖)经配对的雌虫可产雌或雄性后代(两性生殖)

防治方法

    1. 检疫防治。螺旋粉虱在我国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台湾地区和海南省,但由于其寄主范围广泛,因此,该虫潜在的危害性和传播风险较高。

    2. 生物防治。螺旋粉虱的天敌很多,文献资料中已记录的共有91种,其中,捕食性天敌有81种,寄生性天敌有10种,如捕食性瓢虫与寄生蜂等。例如:海地恩蚜小蜂,小黑瓢虫,粉虱小毛瓢虫等。

    3. 黄色黏虫板诱捕。在番石榴园利用黄色黏虫板诱捕螺旋粉虱成虫,悬挂方向以垂直悬挂在树冠中层外缘的南面诱捕效果最佳,北向的黄板诱捕效果最差。悬挂高度以中心距地面0.8m的下层黄板为最佳,以中心距地面2.0m的上层黄板诱捕效果最差。

    4. 灯光诱集。不同颜色光源对螺旋粉虱的诱捕效果差异显著,浅桃红色光源效果最好,红色、紫色次之。

    5. 化学防治。2.5%溴氰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和20%啶虫脒可溶性液剂是防治时可供选用的良好药剂,用药间隔期在10d左右,为保证效果,需使植株着药均匀、充分。48%毒死蜱乳油具有较好的持效性。

图片
6
图片情况 有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