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植物保护技术->作物虫害数据库
害虫名称
芝麻田大造桥虫
学名
Ascotis selenaria (Schiffermuller etDenis)
害虫分类
鳞翅目,尺蛾科
寄主 有芝麻棉花柑橘梨等
分布
分布全国各地。
为害特点

幼虫食芽叶及嫩茎,严重时食成光秆。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20mm,翅展3845mm,体色变异很大,有黄白、淡黄、淡褐、浅灰褐色,一般为浅灰褐色,翅上的横线和斑纹均为暗褐色,中室端具1斑纹,前翅亚基线和外横线锯齿状,其间为灰黄色,有的个体可见中横线及亚缘线,外缘中部附近具1斑块;后翅外横线锯齿状,其内侧灰黄色,有的个体可见中横线和亚缘线。雌触角丝状,雄羽状,淡黄色。卵长椭圆形青绿色。幼虫体长3849mm,黄绿色。头黄褐至褐绿色,头顶两侧各具1黑点。背线宽淡青至青绿色,亚背线灰绿至黑色,气门上线深绿色,气门线黄色杂有细黑纵线,气门下线至腹部末端,淡黄绿色;第三、第四腹节上具黑褐色斑,气门黑色,围气门片淡黄色,胸足褐色,腹足2对生于第六,第十腹节,黄绿色,端部黑色。蛹长14mm左右,深褐色有光泽,尾端尖,臀棘2根。

生活习性

长江流域年发生45代,以蛹于土中越冬。各代成虫盛发期:6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有的年份11月上中旬可出现少量第五代成虫。第二至第四代卵期58d,幼虫期1820d,蛹期810d,完成1代需3242d。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强,羽化后23d产卵,多产在地面、土缝及草秆上,大发生时枝干、叶上都可产,数十粒至百余粒成堆,每雌可产10002000粒,越冬代仅200余粒。初孵幼虫可吐丝随风飘移传播扩散。1011月以末代幼虫入土化蛹越冬。此虫为间歇暴发性害虫,一般年份主要在棉花、豆类等农作物上发生。

防治方法

    1. 黑光灯诱杀成虫。

    2. 农业防治。收获后清除田间棉秆、烂铃和僵瓣,实行秋耕冬灌,可消灭大量越冬蛹。6月下旬摘除早蕾(即伏前桃),产卵期摘除边心,及时整理打杈,并将带出田外深埋,可明显减轻田间虫、卵量。加强水肥管理,及时化控,防治棉株徒长,在棉花生长后期,打顶整枝,集中于田外处理。

    3. 物理、生态防治。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棉铃虫性诱剂诱杀成虫。第二、第三代棉铃虫成虫羽化期,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棉田内插萎蔫的杨树枝把诱集成虫,每亩(1=667m2)1015把。在棉田边或插花种植玉米、高粱、留种洋葱、胡萝卜等作物诱集带,可诱集棉铃虫产卵,集中杀灭。

    4. 生物防治。从第二代开始,每代棉铃虫卵始盛期人工释放赤眼蜂3次,每次间隔57d,放蜂量为每亩1.2万~1.4万头,每亩平均放置58个点。

    棉铃虫卵始盛期,每亩用2000IU/m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400500ml10亿PIB/g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可湿性粉剂80100g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20ml对水40kg喷雾。

    5. 药剂防治。在选用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基础上,在棉铃虫轻发生年份,2代可不施药防治,34代应结合防治“伏蚜”、棉叶螨和烟飞虱兼治;棉铃虫大发生年份,2代棉铃虫要适当施药防治,重点保护棉花植株生长点,34代棉铃虫要注重施药防治,重点保护蕾铃。要切实注意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制虫害,实行综合防治。2代棉铃虫发生期,应采取保护利用自然天敌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技术措施,尽量推迟首次用药时间,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以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直接杀伤天敌。34代棉铃虫发生期,由于气温高,棉田害虫天敌的种类和数量较中前期明显减少,应以化学防治为主。棉花花铃期害虫主要靠喷施农药防治,当34代棉铃虫发生量大时,以防治棉铃虫为主,兼治其他害虫。

    棉铃虫的化学防治仍是当前棉铃虫综合防治中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具体防治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掌握防治指标。在系统调查、准确测报的基础上,对不同田块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施药防治。具体防治指标为:对于麦田1代棉铃虫,当每平方米麦田有虫0.5头时进行防治,以降低2代基数;对于2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100粒或初孵幼虫10头时防治;对于3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40粒或初孵幼虫5头时防治;对于4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150粒或初孵幼虫10头时施药防治。

    (2)抓住施药关键期。防治棉铃虫施药关键期是从卵盛期到卵孵化盛期。根据棉铃虫蛾卵调查结果,结合气候特点,及时进行预测预报卵盛期到卵孵化盛期日期。

关键是要抓住卵孵化盛期至2龄盛期,幼虫蛀铃前喷洒15%茚虫威悬浮剂或30%茚虫威水分散粒剂40mg/L溶液;用37.5%硫双威悬浮剂500625mg/L溶液喷雾;用2.5%多杀菌素2535mg/L溶液喷雾;10%甲氧虫酰肼320600mg/L溶液喷雾。尽量不用或少用菊酯类农药,防止伏蚜猖獗起来。

    多杀菌素对棉铃虫具有明显的杀卵作用;甲氨基阿维菌素、多杀菌素、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丙溴磷、高效氯氰菊酯对卵孵化的抑制作用明显;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多杀菌素、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丙溴磷和辛硫磷对棉铃虫低、高龄有虫的毒杀的效果均较好;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生长抑制效果明显。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丙溴磷、高效氯氰菊酯作用效果快且防治效果较好,多杀菌素和甲氧虫酰肼作用较慢,效果稍差。

    提高药效的关键是要掌握最佳用药时间和正确的施药部位及合理的施药方法。该虫在孵化后的第二天就为害生长点,第四天转移到幼蕾上蛀孔为害,这时对农药很敏感,是用药防治的关键时期,生产上对1代棉铃虫,如卵量大,来势猛,应从卵盛期开始用药,如能在50%的卵开始变黑时用药效果最好。对2代棉铃虫,当百株棉花累计卵量达到百粒时,可用药防治,34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落卵量达25粒或有5头幼虫时,可用药。2代棉铃虫的卵多产在棉株顶端嫩叶上,喷药时要注意保护棉顶尖,把药集中喷在顶部叶片上,34代棉铃虫常把卵产在边心上,药应喷在群尖上,以保护幼蕾不受害或少受害。

图片
4
图片情况 有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