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植物保护技术->作物虫害数据库
害虫名称
红麻小造桥虫
学名
Anomis flava
害虫分类
鳞翅目,夜蛾科
为害特点

    该虫初孵幼虫取食叶肉,留下表皮似筛孔状,以后可把棉叶咬成许多缺刻或空洞,甚至只留下残缺不全的叶脉,严重时常将叶片吃光,仅剩叶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3mm,头胸部橘黄色,腹部背面灰黄至黄褐色;雄蛾触角双栉状,黄褐色;前翅黄褐色,外缘中部向外突出呈角状,翅内半部淡黄色密布红褐色小点,外半部暗黄色;后翅淡灰黄色,翅基部色较浅。雌蛾触角丝状,前翅淡黄褐色,斑纹与雄蛾相似,后翅黄白色。卵扁圆形,青绿至褐绿色,顶部隆起,底部较平,卵壳顶部花冠明显,外壳有纵横脊交织成的方格纹,孵化前为紫褐色。末龄幼虫体黄绿色;背线、亚背线、气门上线灰褐色,中间有不连续的白斑,以气门上线较明显。爬行时虫体中部拱起,似尺蠖。蛹红褐色,头顶中央有一乳头状突起,后胸背面、腹部18节背面满布细小刻点,腹部末端较宽。

生活习性

    黄河流域一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56代。在南方棉区,如浙江、四川以蛹在木槿、冬葵和棉花枯叶或棉铃苞叶间越冬。第2、第3代幼虫为害棉花最重。2代在8月上中旬,3代在9月上中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都在夜间,产卵以黄昏后l2个小时内最盛。卵多散产在棉株中部的成长棉叶和下部的老叶背面,少数产在上部大叶背面。成虫有趋光性,在黑光灯下以20002200时和1300500时诱蛾最多。白天大都隐藏在叶背及苞叶和杂草间匿藏。幼虫多在上午孵化,初孵幼虫极活跃,受惊滚动下落。幼虫多数在夜间和上午为害取食。12龄幼虫多数在棉株中下部取食叶片,稍大转移至上部为害,4龄后进入暴食期。14龄幼虫常吐丝下垂,随风传播到其他棉株上。老龄幼虫多在早晨吐丝折叠棉叶一角或黏连苞叶,在其内做茧化蛹。适宜于棉小造桥虫卵的孵化和幼虫成活的温度为2529℃,相对湿度为75%~95%。特别是在79月,雨日多,湿度大有利于棉小造桥虫的发生。一般靠近树林、村庄、杂草多的棉田,发生早,虫口密度大,为害重。捕食性天敌有草蛉、小花蝽、瓢虫、蜘蛛,寄生性天敌有赤眼蜂、茧蜂。

防治方法

    清除田间枯枝落叶,棉田周围不种植木槿、冬葵等棉小造桥虫的越冬寄主,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其虫口基数。在整枝打权和摘除下部老叶时,将摘除的老叶和枝杈带出田外销毁,以防止被摘除的幼虫叉继续在棉田为害。发生严重的棉田,在棉花拔秆后应清除枯枝、枯叶,集中烧毁,以杀灭越冬蛹。

    物理防治:用黑光灯或高压汞灯诱杀成虫。在小造桥虫发生季节,用杨树枝或柳树、刺槐、紫穗槐、洋槐等带叶树枝810根捆在一起,松紧适当,倒插立在田问,使枝把稍高于棉株,1015/亩。每天早晨用塑料袋套住枝把拍打,使蛾子进入袋内进行捕杀。树枝把过于干枯后应及时更换。

    一般在棉田中、后期用药剂防治棉铃虫时,小造桥虫也得到兼治。但在大发生的年份,也应抓准有利时机进行专治。78月调查棉株上、中部的幼虫,当百株3龄前幼虫量达到100头时,喷药防治。可用下列药剂:

    50%辛硫磷·氰戊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

    40%菊·马(氰戊菊酯·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

    20%哒嗪硫磷乳油75100ml/亩;

    50%杀螟腈乳油100133ml/亩;

    25%甲萘威可湿性粉剂200260g/亩;

    2.5%氟氯氰菊酯水乳剂1020ml/亩;

    2.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1020ml/亩;

    2.5%溴氰菊酯乳油2040ml/亩;

    20%甲氰菊酯乳油7.59.5ml/亩;

    5%氟啶脲乳油75120ml/亩;

    8 000IU/ml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00500g/亩;

    0.38%苦参碱乳油75100ml/亩;

    0.7%印楝素乳油4050ml/亩,对水4050kg均匀喷雾。

图片情况 无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