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野生动物资源->兽类资源数据库
所属科
鼠科
所属属
白腹鼠属
名称
社鼠
别名 山耗子硫磺腹鼠白腹鼠
英文名
Sulphur-bellied rat
鉴别特征
    社鼠体型似褐家鼠,但尾较长,大多数标本的尾长超过体长。背部棕褐色或略带黄褐色,腹部硫磺色或浅黄色,尾梢1/3左右多为白色。毛皮具刺毛,也与褐家鼠不同。
形态特征

      外形  社鼠为中等鼠等,体型似褐家鼠,但尾较长,大多数标本的尾长显然超过体长,少数标本的尾长也接近或略长于体长。耳壳较发达,前折能遮住眼。夏毛在体背及体侧混杂有许多狭柳叶状的侧扁而较硬的刺毛,春季和秋季的标本刺毛较细软,毛色也与夏季有所不同。作者未见到北京地区社鼠的冬季标本;汪松等(1981)核查本亚种刺毛夏季发达,冬季细弱;但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教研组(1960)曾在秋冬季节捕获到身体前部刺毛完全脱落而后半部尚未完全脱落的标本,似乎又表明刺毛在冬季脱落。尾端毛较发达。乳头4对,胸部和鼠蹊部各2对。

毛色  社鼠体背棕褐色或略带黄褐色。背毛两种:一种毛基深灰色,毛尖棕黄色;另一种毛较长,毛基灰色,上段2/5左右较粗且呈黑褐色。后一种毛在体侧常带黄褐色毛尖,使背部中央毛色深暗而体侧棕黄色较显著。夏季刺毛基部硫磺色,上部黑褐色;春、秋季刺毛基部灰色,次端部色较深,毛尖棕黄色,故夏季背毛棕褐色调较深。体侧刺毛较背中央的细,毛尖黑褐色部分短或呈棕黄色或从毛尖直到毛基均为硫磺色。腹部硫磺色或乳黄色,下颌及四肢内侧颜色略浅。背毛、腹毛在体侧分界明显。耳背褐色。尾二色,尾上棕褐色,尾下白色,多数标本尾梢1/3左右呈白色,少数标本白色尾梢不明显,或仅在尾尖显灰白色。四足背面基部2/3棕褐色,毛尖污白色,其余1/3及指、趾背面毛白色,一般后足棕褐色部分更明显。

    头骨  社鼠头骨较狭长而低平。鼻骨较长,前端超过上门齿前缘。顶骨较宽,顶间骨较大,上枕骨几垂直,枕嵴明显。颧弓细弱,眶上嵴非常发达。两侧颞嵴成弧形弯曲向后延伸,至鳞骨

中部明显变细,消失于顶间骨前外角。门齿孔宽且较长,其后缘达到或超过第1上臼齿前缘之连线。腭桥短,其后缘一般不超过或仅略超过第3上臼齿后缘,与褐家鼠明显不同。腭桥后缘平直,中翼骨窝与腭桥等宽。听泡小而低平。

    牙齿  社鼠的牙齿与褐家鼠的牙齿相似。第l上臼齿最大,第l横嵴外侧齿突较为退化;第3横嵴外侧齿突小,内侧齿突消失。第2上臼齿的第1横嵴仅余内侧齿突,第3横嵴内侧齿突与外侧齿突均几消失。第3上臼齿小,其长不及第1上臼齿之半;第1横嵴仅余内侧齿突,第2、3横嵴愈合成一椭圆形齿环。

生物学特征
    社鼠为典型的山地鼠类。栖息于山区灌草丛、弃耕地、阔叶林、针叶林和农田等多种生境,尤喜栖息于灌木和草本植物生长繁茂、多岩石的地段,如山区沟谷溪流两岸的乱石堆和梯田石级间。社鼠在北京低山灌木丛带数量较多,为优势鼠种,其数量常常可达鼠类总捕获量的80%或更多。在海拔800 m以上的中山带,社鼠分布很不均匀,多见于沟谷近水区和多岩石的灌丛杂草地(张洁,1984 a;傅必谦等,1992),在海拔近2 000m的百花山草甸也曾捕到。但总体上看,高海拔对社鼠的分布有比较明显的限制作用(北京市林业局,1990)。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教研组(1960)曾于秋末冬初对金山(一般海拔高度500~800 m,最高约980 m)小哺乳动物进行过调查。发现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社鼠的夹日捕获率在荒山裸岩区为6.3%,在阔叶林区为2.%2%,在耕地、果林区为2.6%,分别占各生境小哺乳动物总捕获数的56.4%、66.7%和42.9%;一般在两山沟谷中乱石堆、突出的岩石下面及杂草野果丛生的地方最多,因为这里潮湿,有良好的和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隐蔽条件好。社鼠具有体型匀称、尾长、跗蹠长、眼大、耳高、口须长等特征,都是适于山地、特别是在多岩石的地方生活。社鼠善于跳跃、爬岩。作者也曾在松山和百花山室内捕到社鼠。社鼠的洞穴多位于岩石缝隙中或灌木丛中。洞口两三个,洞道分支复杂,洞道直径一般5 cm左右。窝巢椭圆形,距洞口约1.5 m,离地面深度约0.5 m,以枯枝及草根围在四周,中间铺以树叶。洞穴中还常有粮仓。

社鼠尾长,善攀缘,可轻巧地从一树枝跳到另一树枝,在树上取食。食性杂,喜食杏仁、杏肉、桑葚、草籽和植物的嫩茎、嫩叶等植物性食物以及昆虫、蠕虫等。社鼠选择食物常因时因地而不同。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64)夏季在金山杏林中捕到的社鼠胃中几乎全为杏仁,在桑树林中捕到的社鼠胃中大部分为桑葚。作者在百花山海拔1 200 m左右土层深厚、土壤动物丰富的山杨桦木林中捕到的社鼠,胃中大部分为昆虫、蚯蚓和石蜈蚣残片等动物性食物;在松山林场场部周围捕到的社鼠,其胃容物很复杂,包括昆虫成虫的几丁质外壳,多种昆虫的足、触角、翅,昆虫幼虫、林蛙皮肤残片、蛙肉、兽毛、桑葚、杏仁、玉米粒、草籽,禾本科植物种子的颖片,以及植物的茎、根、花等;在场部附近捕到的社鼠,其胃中还常常有大量馒头。将捕获的活鼠进行人工饲养,观察其食性选择,发现其最喜食昆虫(尤其是蛾类),其次是桑葚、杏仁、花生,也喜食林蛙。总体看来,社鼠在自然环境中以植食性为主。社鼠具储粮习性。除常在洞穴的粮仓中大量储藏杏核等食物外,在其取食地区还有许多小型、分散、埋藏不深的储粮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64)曾在野外252m2的区域内找到24个这样的储粮处。野外调查中也常发现社鼠洞穴外堆积有大量杏核壳,并曾在招鸟巢箱中发现社鼠及其贮存的大量杏核。

1990~1991年作者曾在北京百花山对社鼠繁殖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4月捕到的社鼠少,未见孕鼠,雄鼠睾丸开始膨大下降,最大者已达1.2 g,21 mm×12mm。5月中、下旬捕到的社鼠个

别可见二级子宫斑。6月底捕到具子宫斑的孕鼠。7月为社鼠繁殖高峰,孕鼠率达64.7%。10月初未捕到孕鼠,但个别雌鼠乳头仍明显,雄鼠睾丸也仍膨大、下降。推测该地社鼠的繁殖期为4~10月,夏季为繁殖盛期。依据对社鼠胚胎和子宫斑的调查结果看,社鼠每年至少可繁殖2次,每胎产仔2~7只,一般多为4只。

社鼠为北京低山带的优势鼠类,嗜食杏仁等,严重危害山区果树,对农作物、幼树及树种也有一定危害。同时,社鼠常在山村附近活动并偶入居民家中,有可能传播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

地理分布
    社鼠系东洋界常见鼠类之一,在北京低山、丘陵地区广泛分布,并占绝对优势。也见于海拔800m以上中山带的一些环境中,包括海拔近2 000m的山顶草甸生境。标本采自海淀区颐和园、金山,门头沟区清水、燕家台、百花山和小龙门林场,房山区十渡,昌平区居庸关和十三陵,怀柔县沙峪,延庆县大庄科、珍珠泉和松山自然保护区,密云县杨各庄和白道峪等地。社鼠在中国,除新疆和黑龙江未见报道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社鼠在国外分布于缅甸北部、泰国北部,可能还包括越南北部。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