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野生动物资源->兽类资源数据库
所属科
鼠科
所属属
姬鼠属
名称
大林姬鼠
别名 林姬鼠山耗子
英文名
Large field muse
鉴别特征
    大林姬鼠为小型鼠类,体型似中华姬鼠,但尾长多短于体长。耳与周围头顶和体背亦多同色。门齿孔明显不达第1上臼齿前缘之连线,第1上臼齿后内齿突常退化成一狭边。
形态特征

      外形  大林姬鼠为小型鼠类,其体型与中华姬鼠有相似,但尾长多短于体长,尾长平均为体长的98.6%。尾鳞清晰。耳前折能达眼部,耳前也有毛丛存在。乳头4对,胸部和鼠鼷部各2对。

毛色  大林姬鼠的体背毛色与中华姬鼠相似,但一些标本黄棕色较著。毛基深灰,上段黄棕色,有一些带黑尖,并杂有较多全黑色毛。黑毛尖的长短和黑色毛的多少在不同季节、不同个体中变化较大,使背毛颜色从棕黄色到棕褐色,夏毛色较冬毛色深暗。面颊和体侧的黑毛尖及黑色毛渐少,呈棕黄色。腹面及四肢内侧灰白色,毛基浅灰色,毛尖白色。背毛与腹毛在体侧界限分明。耳壳多与周围头顶和体背同色,少数标本呈黑褐色。尾二色,尾上棕褐色,尾下白色。足背及下颌污白色。幼体毛色较成体深暗,背毛棕褐色,体侧褐色色调较浅而灰色加深。

头骨  大林姬鼠的头骨与中华姬鼠的相似,但顶间骨一般相对较狭窄,其前角多不与顶骨后角临近,上枕骨也多较中华姬鼠陡直。眶上嵴存在但不甚明显,颧板前缘较凸,下部直或略向后收。门齿孔较短,其后缘明显不达第1上臼齿前缘之连线。

    牙齿  大林姬鼠的牙齿与中华姬鼠的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大林姬鼠上颌第1臼齿除第1横嵴内侧齿突后移外,第2横嵴的内、外侧齿突亦明显后移,第3横嵴内侧齿突常明显较其前面的齿突小,退化成一个向后外侧倾斜的狭边;第2上臼齿的整体轮廓不如中华姬鼠匀称和规则,第1横嵴外侧齿突常小而低,第3横嵴内侧齿突亦常退化成一狭边。第3上臼齿内侧具3个齿突。

生物学特征
    大林姬鼠是北京山区常见鼠类之一。喜栖于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丛、草甸、农田及弃耕地等多种生境。分布的海拔高度范围较中华姬鼠更大,从海拔300m左右的丘陵灌丛到海拔2 000m左右的中山山顶草甸均可见其踪迹。在海拔七、八百米以上的中山带森林中以中华姬鼠较多,大林姬鼠次之;而在灌丛和山顶草甸生境,后者的数量则明显超过前者。据作者在百花山海拔1 000~2000 m几种生境的调查资料,大林姬鼠占鼠类总捕获率的比率分别为:在山顶草甸和林间草地为40.0%,在灌丛为32.0%,在落叶阔叶林为29.2%,在针叶林为22.5%,在农田为11.1%。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从春季到秋季不如中华姬鼠明显,在百花山大木场海拔1200 m左右的山杨桦木林和华北落叶松林7月的平均捕获率为1.91%。

大林姬鼠的巢多建在倒木、树根下或岩缝中。

    大林姬鼠的食性杂。据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64)调查,大林姬鼠主要以橡子、榛子、草籽等为食,有时也吃昆虫及植物的绿色部分。作者对捕自百花山山杨桦木林的35只大林姬鼠进行了胃容物分析,发现除植物性食物外,胃中还有大量昆虫残体和一些土壤动物碎片,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约为2:5,植食性较中华姬鼠强。

根据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百花山的调查资料,4月开始捕到孕鼠,5月曾捕到具子宫斑的孕鼠,10月捕到的成年雌鼠绝大多数均具子宫斑,个别雌鼠且乳头明显。据此推测,大林姬鼠在北京地区的繁殖期约在3~9月,每年繁殖2~3次。每胎产仔3~11只,以6只者居多。

    大林姬鼠喜食植物种子,对直播造林和森林的天然更新有一定危害。因其在北京地区数量不多,故危害一般不十分明显。此外,寿振黄等(寿振黄,1959)曾观察到大林姬鼠有掩埋剩余食物的习性,因而可能起到一定扩散种子的作用。大林姬鼠体外寄生虫有可能传播森林脑炎等自然疫性疾病,应引起重视。
地理分布
    大林姬鼠系古北界种。在北京地区广泛分布于海拔二、三百米以上的丘陵地区和山地。标本采白海淀区金山,门头沟区百花山、黄安坨、艾峪、小龙门林场、江水河、清水、燕家台;房山区史家营、十渡、王老铺;昌平县居庸关、十三陵、虎峪;延庆县松山自然保护区,怀柔县喇叭沟门、云蒙山,密云县不老屯等地。大林姬鼠在中国见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诸省、区,也见于广西等地;其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的一些岛屿和西伯利亚东南部。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