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野生动物资源->兽类资源数据库
所属科
鹿科
所属属
麋鹿属
名称
麋鹿
别名 四不像
英文名
Mi-deer David’s deer Milu
鉴别特征
    麋鹿为大型鹿类,又与其他鹿有明显的不同,角似鹿而不是一般的鹿,颈似骆驼而不是骆驼,蹄似牛而不是牛,尾似驴而不是驴,故又名四不像。
形态特征

    外形  麋鹿体型小于马鹿,体长近2米,肩高1米多。雄性体型较大,体重可达200kg,雌性体型小,体重约100 kg以上。头大,吻部较狭长。鼻端裸露部分比其他鹿宽大,其上部边缘呈深凹状。眼较小,眶下腺显著且在眼前凹下。角比较特殊,一般鹿的眉枝较短而不分枝,麇鹿的角主干离头部一段距离后双分为前后2枝,前枝(眉枝)向斜上延伸,再分枝形成2个长尖,一枝向前上方,一枝向斜后方,长度几相等,腹面有不规则的凸节,前枝有时有数次分枝;后枝长而直,向后延伸,通常不再分枝,有时具几个小叉。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角枝的次级分叉更为复杂,体壮的成年麋鹿角上凸出枝节较多。角枝的形状和分枝差异较大,几乎没有同样的角,即便一只麇鹿的两只角也不十分对称。麇鹿的颈和身体较粗壮,尾比其他的鹿长得多,雄性的尾可达75cm,雌性的尾也有60cm长,可超过后肢的踝关节,末端有丛毛。四肢粗壮。主蹄宽大、扁平,能分开,张度大,趾(指)间有皮腱膜;侧蹄也发达,而且也着地,四蹄着地面积较大,约为335~362 cm2,行走时嗒嗒有声。

    毛色  冬毛较长,且密生绒毛,灰棕色。吻部的鼻孔上方有一白色斜纹。颏与耳壳内为白色,额及枕部沙黄色,眼圈和眼下腺的边缘淡黄色,脸褐色。颈下的长毛黑褐色,颈旁、体背和体侧具有毛基为褐色、毛尖为淡黄色的毛,颈部有一黑褐色的纵纹延伸到体背的前部,体侧下部灰白色,臀与鼠蹊部为黄白色。尾巴除了末端的丛毛为黑褐色外,其余部分与体背同色。腹部为黄白色。夏毛比冬毛短,被毛稀疏,显棕红色,夹杂有灰色毛。幼兽毛红褐色,杂有黄毛;身体有白色斑点,出生6~8周逐渐消失,4个月后斑点仅余痕迹。

头骨  头骨狭长,吻部狭窄,鼻骨和腭骨均狭窄。鼻骨前半部与前颌骨完全相连,泪骨前上方具一狭窄的骨块空隙不与鼻骨相接。额骨在眶间部位明显向下凹陷。后鼻孔开口深而窄,两边侧扁。脑颅比较圆,在顶骨后枕骨处向下倾斜的角度较大。

    牙齿  麋鹿上颌无门齿。犬齿小,在上颌骨的最前端,远离前臼齿。臼齿相当高,在其内侧附有扁而前后向的齿柱。颊齿唇面具有纵棱,老年个体纵棱渐平缓。齿纵棱不仅由月牙齿突的两端形成,在其中间部位也具1纵棱。

生物学特征
    目前世界上已无野生麋鹿,其真正的野生生态也无从考查,但从出土的化石动物组成看,野生麋鹿适宜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从动物本身的结构看,其宽大而能分开的蹄,趾(指)间有皮腱膜,适于在沼泽地行走;齿较纤弱,适应采食鲜嫩的沼生植物;尾长且有发达的端毛,可用于驱赶吸血昆虫。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麇鹿喜欢涉水或到深水处游泳。据历史文献记载,从汉代到清代,长江三角洲尚有野生麋鹿分布。这些都说明它们生活于平原温暖湿润的沼泽地带。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处于凉水河中上游低地,历史上曾受永定河洪水的影响,河塘密布,沼泽众多,原始植被类型为沼泽、沼泽草甸和水生植被。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原来的麋鹿苑地区由于严重污染,水塘中几乎没有高等植物;后经人工改造,形成了新的沼泽草甸植被,主要植物群落有狭香蒲(Typha angustata)、小菖蒲(T. minimo)、稗子(Echinochloa crusgalli)、长毛野稗(E.crusgalli var.caudata)、褐穗沙草(C.fuicus)、香附子(C.rotundus)、水葱(Scirpus vaoidus)和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等。岸边生有艾蒿(Artemisia argyi)、狗尾草(Setaria vividis)、马唐(Digitaria adscendens)和苍耳(Xznthiurm sibiricum)等多种杂草。

据麋鹿风土再驯化研究组的研究报告,麋鹿采食的植物种类很多,在南海子麋鹿苑除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外,其他植物几乎都有被麋鹿采食的痕迹,包括星接藻科(Zygnemaceae)、杨柳科(Salicaceae)、榆科(Jlmaceae)、桑科(Moraceae)、大麻科(Cannabinaceae)、蓼科(Polygonaceae)、藜科(Chenopodizceae)、苋科(Amaranthaceae)、马齿苋科(Portulaceae)、金鱼藻科(Ceratophyll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显科(Leguminosoae)、大戟科(Euphorbiaceae)、伞形科(Umbellifferae)、紫草科(Boraginaceac)、唇形科(Labiatae)、茄科(Solanaceae)、车前科(Plantagiinaceae)、菊科(Compositae)、泽泻科(Atismataceae)、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eae)、浮萍科(Lemnaceae)、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灯心草科(Juncaceae)等20几个科的100多种植物。

据北京麋鹿中心介绍,麋鹿主要爱吃稗、芦苇等草本植物,基本不吃树叶,更不啃树皮,早春至初夏喜食草嫩芽。所以在麋鹿苑中,只有到7~8月份植被才能长成绿色。北京南海子麇鹿苑,因面积有限,种群数量偏大,所以自然生长植被因过度采食、踩踏等因素,有多样性减少和退化的趋势,冬季需补饲于草。

麋鹿一般两年达到性成熟。雄性在12~1月初旧角脱落,并立即开始长新角,新角在3~4月骨化,脱去茸皮。6~8月为发情期,雄鹿在这个时期攻击性强,对雌鹿表现出冲撞、追逐、咬斗、用下颌压、用前蹄扒或后蹄踢等动作。麋鹿在7月前后进行交配,怀孕期在250~315天之间,4~5月份产仔,雌鹿在分娩期常与群体隔绝,产后会将幼仔掩藏2~5天。雌麇鹿在哺乳期食量大增,有利于仔鹿生长和母鹿恢复体质。

    目前,北京麋鹿中心的170头麋鹿雄、雌性比为2:l,可能因鹿苑面积所限,自然生态条件在不断恶化,产仔的性比在变化,雄多于雌。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