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野生动物资源->兽类资源数据库
所属科
牛科
所属属
斑羚属
名称
斑羚
别名 青羊山羊野羊
英文名
Common goaIs
鉴别特征
    斑羚形似家养山羊,但体较短健,四肢也短,蹄较狭窄。体棕黑褐色。雌雄均具黑色小型洞角。
形态特征

  外形  斑羚外形似家养的山羊,但身体粗壮,四肢也粗短,蹄狭窄。吻鼻端裸露的面积较大,向后伸到鼻孔的后角。耳窄而直立。眶下腺退化,仅在其处有一小块裸皮。雌雄均具黑色角,角较细短,向后上方斜向伸出,略向后弯曲,两角基部十分靠近,相距约15 mm。角的远端尖而角面光滑,越往基部隆起的角环越加明显,背面隆起较高,腹面隆起低,在角表面有许多条沿角纵轴的细形凹线。

毛色  斑羚体毛丰厚,冬季绒毛甚发达。体毛一般为棕褐色,个体间有些差异,有的为深灰色,有的为棕褐色,整个身体的底绒均为灰色。背部具不太长的鬃毛,在背中央自枕部、颈部一直到尾有一条黑褐色带。额部、领部及喉部棕黑色,颊部及耳背面棕灰色,耳内白色,耳尖棕黑色。尾基近灰棕色,尾端部及长尾毛呈棕黑色。四肢的毛较长,腿毛可达蹄上。

头骨  斑羚头骨较窄而高,脑颅在顶骨处向下发展,使整个头骨后部向下弯。额骨与枕骨间形成一近直角的角度。双角在额骨后部两侧向后上方伸出,在骨角的外面套生有由表皮形成的角质角。鼻骨不十分长,呈三角形,前端锐尖,后角嵌入额骨。泪骨为上下窄、前后宽的长方形,其前上角与鼻骨的三角形顶角相接。上颌骨侧面观也似一上为顶角的三角形,其顶角与鼻骨顶角接近。前颌骨较短,其上端背缘与鼻骨相隔很远。腭骨腹面中央骨缝处,尤其是后部有明显的向腹面凸出的纵同嵴突。

    牙齿  斑羚的齿式为:0.0.3.3./3.1.3.3.=32。上颌无门齿和犬齿。第1前臼齿较小,其余2枚前臼齿稍大,齿面由两个纵向的月牙形齿突组成。臼齿大于前臼齿,齿面由2对月牙形齿突组成,最后1枚臼齿后缘具1纵棱。除第1枚前臼齿外,各颊齿在唇面由月牙形齿突的尖角处向外突形成齿侧面的纵棱十分明显,因而在第2、3前臼齿后缘各具1纵棱;臼齿因具2对月牙形齿突,故除前后各具1纵棱外,在齿中部两月牙齿突交接处另具1纵棱。下颌的3对门齿、1对犬齿均集中于下颁前端。犬齿紧贴门齿且形状相似。犬齿与前臼齿之间具较大的间隙,其长度相当于下颊齿列长的一半。第l前臼齿小,齿面具l纵向棱,其余颊齿相似,惟最后一枚臼齿后端突起棱发达,呈一小叶状。

生物学特征
    斑羚特别善于攀岩,多栖息于远郊区县较高的山地森林,尤其喜欢栖息在其他动物与人类难以攀登的石砬子上,有的斑羚在一面为缓坡另一面为悬崖峭壁的山顶栖息。秋冬喜欢在向阳处,而夏季常在林下栖息。有时3~5只或单只站立休息,有时躺卧在地上。斑羚的活动范围较小,栖息地比较固定,受惊动后一般不向远处转移。

斑羚一般早晚觅食,吃食后到山谷溪流去喝水,白天隐蔽在视野开阔而又离取食地点不远的地方休息。为选择适宜的采食场所,常有季节性迁移,但在一处栖息较稳定,甚至排粪都在一个地点,有时堆积粪便达10多厘米厚。斑羚所吃食物全为植物,一年四季因环境中食物有变化而不同。早春到5月以林间的苔草等为主,夏季以羊草、蒿等草本植物及胡枝子等灌木的树叶、嫩枝芽为食,冬季以干草和树木的嫩枝及苔藓地衣等为食。

    斑羚的繁殖力较差。一般幼兽到1.5岁时达到性成熟。秋后到初冬为发情期,妊娠期约6个月,次年4~6月产仔,每胎1仔,偶有2仔,哺乳期约两个月。
地理分布
    斑羚在中国分布较广,从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到华北的河北、内蒙古到陕西、湖南、浙江、福建及西南的四川、云南等地均有分布。北京地区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等区、县的山区均有分布。
最前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