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数据库
名称
银耳的培育技巧,需要注意以下5点,让你培育出好银耳!
栽培类型 塑料大棚
关键词 银耳培育技巧
蔬菜分类 食用菌->银耳
栽培技术
银耳又叫白木耳,自古以来,银耳是久负盛名的滋补品,不但好吃,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银耳在我国的南方大部分省份都有种植,以四川的“通江银耳”和福建的“古田银耳”最著名,当然出名也会带动销量,这两个地区也是银耳销量最大的两个地区,尤其是四川地区,销量稳居第一。那么如何种植银耳呢,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种植银耳的栽培技术和培育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栽培季节 银耳的培育周期是35-45天,菌丝的生长阶段为15-20天,温度要求25-28℃为宜,所以每年栽培银耳可以在春秋两季,当气温稳定在25℃左右,就可以栽培了。为了提升银耳在适宜季节下的使用周转率,可以采用二区制,即发菌室和出耳室,第一批银耳采收前5天,就开始第二批装袋、接种,放置发菌室内培养。 2、菌种制备 银耳各级菌种的生产方法与一般的食用菌不同,需要特别加以介绍。由于银耳菌丝有以下特点:不能降解天然材料中的木质纤维素,在木屑培养基中不能生长,生长速度缓慢,仅在耳基周围或接种部位数厘米内生长,远离耳基、接种部位处没有银耳菌丝,银耳菌丝易扭结、胶质化形成原基(耳芽),耐早,在硅胶干燥期内2~3个月不会死亡,它不耐湿,在有冷凝水的斜面培养基上易形成芽孢。因此,银耳菌种的分离主要在耳基、接种部位周围取材料,放于硅胶干燥器内2-3个月,然后取小块移人PDA斜面上,22~25℃培养10~15天可获得白色的银耳菌丝。 3、菌袋制作 以棉籽壳为栽培主料,麦麸、石膏为辅料。棉籽壳要求透气性好,营养丰富、全面、无霉变,麦麸为银耳提供丰富的氮素营养,同时也提供必要的维生素,陈旧麦麸维生素被分解,应选用新鲜、没有霉变的麦麩。也可用米糠代替麦麸但米糠应选用细糠,而不是蓍糠或三七糠。另外添加石膏,生石膏或熟石膏均可,都要求为粉状,便于搅拌均匀。 银耳栽培一般选用聚丙烯塑料袋,每袋可装干料600g,根据生产袋计算各种原料的用量。按配方棉籽売83%~90%,麦麸14%~17%,石膏2%。料水比(1:1.2),在一块干净的水泥地面上,把棉籽壳推开,在棉籽壳上撒入麦麸,最后撒入石膏。按干料重的1.2倍量加入清水,用半自动螺旋压料式装料机填料,培养料填装到离袋口8cm左右。将袋口内外两面粘附培养料擦抹干净后,用棉线绑扎3圈后反折,再复扎二圈,拉紧线头即可。 4、出耳管理 接种后9-12天,菌落直径8~10cm,白色带黑斑。此时将菌袋搬入出耳房排放床架上,每天轻度喷水1~3次,保持胶布湿润。控制室22~25℃,不超过25℃,相对湿度75%~80%。要注意通风换气,每天通风3~4每次10min,弱光。接种后13~16天,此时菌丝基本布满菌袋,穴中出现黄水珠,撕掉胶布,覆盖纺布,喷水加湿,每天掀布增氧1~2次,控制室温22~25℃,相对湿度85%~90每天通风3~4次,每次20min,菌袋穴口朝侧向,让黄水外流。 接种后17~19天,淡黄色原基形成,随即原基分化出耳芽,此时要求割膜1cm,并喷水于布面保持湿润,控制室温20~22℃,适时采取升降温措施。控制相对湿度90%~95%,每天通风3~4次,每次30min。接种后20~25天,朵大3~6cm,耳片未展开,色白,此时要求取布晒干后再盖上,并喷水保湿,控制室温20~24℃,相对湿度90%~95%,每天通风3~4次,每次20~80min,耳黄多喷水,耳白少喷水,结合通风,增加散射光。 接种后26-30天,朵大8~12cm,耳片松展,色白,此时掀开无纺布喷水,控制室温20~24℃,相对湿度90%~95%,每天通风3~4次,每次20~30min,以湿为主,干湿交替,晴天多喷水,喷水结合通风。接种后31-35天,朵大12~16cm,耳片略有收缩,色白,基黄,有弹性。此时停止喷水,控制温度,成耳待收,控制室温20~23℃,相对湿度80%~85%,每天通风3~4次,每次30min,35天后选择晴天采收。 5、病虫害防治 做好预防工作,搞好栽培场所环境卫生,创造适合银耳菌丝与子实体生长的环境,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发现链孢霉、绿色木霉、烂耳、“杨梅霜病”为害,要将受害菌筒用干净密封的塑料袋装好并及时搬离栽培场所,为害较轻的可重新灭菌后再利用,较严重的直接焚烧掉或掩埋。同时要加强通风,防止高温、高湿,适当降低湿度,制止蔓延。 说起银耳的培育技术可以追溯到光绪年间,当时银耳属于半野生状态,每年要将树砍掉,通过天然的方式进行接种,而且只有在生长过银耳的地方才可以种植。众多的因素造成了银耳产量低,价格高,主要作为药材使用,食用者少之又少。直到有关专家通过银耳子实体进行担孢子弹射分离,在国内外首次获得银耳纯种菌后,才将产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20倍。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