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植物保护技术->蔬菜病害数据库
蔬菜类别 多年生菜类->芦笋(石刁柏)
病害名称
芦笋茎枯病
关键词 芦笋茎枯病真菌
发病症状

笋茎枯病是国内外芦笋栽培中的重要病害。病菌主要为害茎秆、嫩笋以及侧枝和拟叶。幼茎出土后57天即可显症,出现褪绿的水渍状斑,生长受阻或引起嫩茎腐烂。茎秆受侵染后,在气温低或高温干燥条件下出现扩展慢的褐色小斑,在中温高湿条件下表现扩展速度快的急性型病斑。定型的慢性型病斑长椭圆形或梭形,病斑小,边缘清晰,褐至黑褐色,中间凹陷,不出现或偶有稀疏几个黑色小粒点。急性型病斑扩展快,边缘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长度从几cm至十几cm不等,中间黄褐色至灰白色,微凹,其上密生灰黑色至黑色小粒点,散生或呈轮纹状排列,潮湿条件下,病斑边缘处有灰白色绒状菌丝。病菌很快侵入木质茎秆髓部,导致茎秆中空易折,上部枯死。侧枝及拟叶受侵染,病斑淡褐色,很快环割侧枝,病斑及拟叶枯死,散生黑色小粒点。

病原

芦笋茎枯病菌为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 (Sacc. ) Bubak,属半知菌亚门,拟尖点霉属真真菌。分生孢子器形成于子座中,单生或23个聚生,扁球形至近球形,黑色,孔口突出,靠近孔口处壁厚,直径75225μm。潮湿条件下,大量的分生孢子从孔口溢出形成乳白色孢子角,干后呈黄白色或污白色。该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出现三种类型的分生孢子:α型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胞,内有明显的油球23个,多数为2 个,分布在孢子的两端,大小为5.012.5μm×1. 753. 75μm,平均为7.5μm×2.5iμm。 β型孢子线状至披针状,偶有钩形或波浪形,无色,无分隔,孢子内无脂肪球,大小 17.526.0μm×1.02.0μm。中间型的孢子,大小12 16μm×2.54.5μm。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初为白色絮状或绒状,边缘齐整,后转为灰绿色或淡黄绿色,菌落下面的培养基淡褐色至黑褐色,形成黑色子座并溢出乳白色孢子堆。菌丝生长适温为2426,低于15或高于33停止生长,pH510范围内可生长,最适pH 67。α型分生孢子在蒸馏水中不萌发,在芦笋、天门冬、文竹及麦苗等茎叶浸出液中萌发良好,萌发温度1237℃,最适2326℃。分生孢子耐热能力较强。在55下经1小时才死亡。β孢子不能萌发。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是翌年的初侵染源。有研究表明病残体内的分孢子在室内干燥条件下保存8个月仍有18.3%的萌发率;田间地表面土保存的子实体萌发率为39.7%,而覆盖510cm土层的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则可保持90 %以上萌发率。翌年春季,当日均温度达10左右时,空气中可捕捉到病菌的分生孢子,13 以上时,病菌孢子接触到寄主后可萌发侵入,以幼嫩组织易受侵染,皮层受损伤后有利病菌的入侵。潜育期长短依温度高低而异,日均温15.1710天,262857天。病害始发期在福建南部地区为3月中下旬,重庆市为4月上旬,江苏、山东及安徽等省为4 中下旬。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一年有两个发病高峰,一次出现在5~6月间,另一次在89月间,以第二次发病高峰为害性更大;10月中下旬当气温下降到15以下时,病害停止扩展。自然条件下未发现芦笋以外的其他植物发病,人工刺伤诱发接种可以侵染某些苋菜及文竹。病菌的远距离传播通过带病种子及病残体,田间近距离传播靠风雨、气流及农事操作。

病害流行取决于温度、湿度、降雨量和石刁柏椬株营养生长阶段的配合,茎出土盛期,气温2030,多两重雾,田间湿度大,病害即可流行。随幼茎出土时间延长,茎杆组织木栓化程度增加,抗侵入能力提高,但植株顶部的新枝嫩叶,则易感病。

栽培方面, 套种棉花、玉米、大豆、山芋及芝麻等作物有利病害发生及流行。氮肥施用过量,磷、钾肥不足导致植株抗病力下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粘重以及植株生长过高、过密等有利病害发生与流行。此外,投产采笋田和育苗地、不采笋田相邻或混杂也将加重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一)种于消毒   培育无病苗是新种植地区重要的预防措施。种子消毒可采用温水烫种和药液浸泡相结合,干种子可放在6065 ℃热水中浸烫510分钟随即转放在冷水漂冷然后放在25i多菌灵可性粉400500倍液中浸泡23天,再进行催芽播种。

(二)防止病区的病残体及病菌带进新种植地区。新发展地区的人员在发病季节不到病区去参观,从病区病田来的人员,未经清洗更换衣鞋等不应进入无病的芦笋地。

(三)严格春季清园工作  早春齐土砍割或拔掉枯死茎秆,平铺在地里,经太阳晒干后,点火烧毁,再清除残茬残体等集中烧毁,可有效消灭越冬病菌。

(四)水肥管理  多施有机肥及磷、钾肥,防止偏施氮肥,可明显提高植株抗病力。搞好石刁柏请沟排渍,雨后笋地不见积水。及时中耕松土,请除田间自生苗及杂草,可明显减轻病害。

(五)留母茎采笋  适当延长采笋期,使茎秆生长避开梅雨季节及最适发病期。生产实践证明,黄河故道及淮河流域采笋期比过去不留母茎采笋廷长3040天,至7月底或8月上旬退土平垄),清掉母茎,可使新出土秋茎避开发病高峰,减少喷药次数。

(六)打顶控高和适当疏株保持芦笋地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秋茎出土后长至70 cm左右摘去生长点,可控制秋茎植株高度保持1.1mm左右,茎秆粗壮不倒伏。结合去弱留强,每蔸选留健壮茎510株即可。

(七)及时喷药保护  前期出土幼茎数量不多时可采用药剂涂茎,中后期则采用喷药,以保护新出土幼嫩茎及成长植株新发的枝叶为重点,一般每隔10天左右喷药一次,至10月上旬停止。药剂可选用12160的波尔多液、农抗120水剂2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20%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800倍液。前期涂茎可选用农抗120水剂100倍液或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有效浓度8001000ppm 

图片
1
寄主学名
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
备注
图片由李明远研究员提供。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