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植物保护技术->作物虫害数据库
害虫名称
大豆豆秆黑潜蝇
学名
Melanagromyza sojae (Zehntner) de Meijere
别名
豆秆蝇
害虫分类
双翅目,潜蝇科,黑潜蝇属
寄主 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赤豆绿豆菜豆豇豆豌豆紫苜蓿田菁等多种豆科作物
分布
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淮、南方等大豆产区。
为害特点

从初孵幼虫经叶脉、叶柄的幼嫩部位蛀入主茎,蛀食髓部及木质部。若防治不及时,将造成严重减产。

形态特征

成虫为小型蝇,体长2.5mm左右,体色黑亮,腹部有蓝绿色光泽,复眼暗红色;触角3节,第三节钝圆,其背中央生有角芒1根,长度为触角的3倍。前翅膜质透明,具淡紫色光泽,Se、脉全长发达,在到达c脉之前与r脉联合,rm横脉位于中室近端部2/5处,腋瓣和缘缨白色。无小盾前鬃,平衡棍全黑色。雄虫下生殖板甚宽,阳茎内突长,基阳体与端阳体复合体由膜质部分开较远;雌虫产卵器瓣浅褐色,锯齿28枚,齿端部稍钝圆。卵长椭圆形,0.310.35mm,乳白色,稍透明。3龄幼虫体长33mm。额突起或仅稍隆起;口钩每颚具1端齿,端齿尖锐,具侧骨,下口骨后方中部骨化较浅;前气门短小,指形,具89个开孔,排成2行;后气门棕黑色,烛台形,具68个开孔,沿边缘排列,中部有几个黑色骨化尖突,体乳白色。蛹长筒形,长2.52.8mm,黄棕色。前、后气门明显突出,前气门短,向两侧伸出;后气门烛台状,中部有几个黑色尖突。

生活习性

在山东省年发生5代,以蛹在寄主根茬和秸秆中越冬。翌年6月中下旬羽化、产卵。各代幼虫盛发期:17月上旬;27月末至8月初;38月下旬;45代在9月上中旬重叠发生。成虫飞翔力、趋化性均较弱,在2530℃适温下,多集中在豆株上部叶面活动,常以腹末端刺破豆叶表皮,吸食汁液,致使叶而呈白色斑点的小伤孔。卵单粒散产于叶背近基部主脉附近表皮下,以中部叶片着卵多。幼虫孵化后即在叶内蛀食,形成一条极小而弯曲稍透明的隧道,沿主脉再经小叶柄、叶柄和分枝直达主茎,蛀食髓部和木质部。幼虫老熟后,在茎壁上咬一羽化孔,而后在孔口附近化蛹。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及时处理秸秆和根茬,减少越冬虫源。

    2. 药剂防治。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0%菊·马乳油3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5%丁烯氟虫腈悬浮剂20002500倍液;5%氟虫脲乳油20002500倍液;15%茚虫威悬浮剂35004500倍液;24%甲氧虫酰肼乳油25003000倍液,把豆株苗期作为防治重点。

图片
18
图片情况 有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