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植物保护技术->作物虫害数据库
害虫名称
芝麻田棉铃虫
学名
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别名
棉铃实夜蛾,俗称钻桃虫、青虫
害虫分类
鳞翅目,夜蛾科
寄主 食性复杂可以为害芝麻棉花玉米高粱小麦水稻番茄菜豆豌豆苜蓿构把向日葵烟草花生等200多种植物
分布
全国芝麻种植区普遍发生。
为害特点

幼虫食害芝麻的嫩叶、蕾、花和荚等,咬成孔洞或缺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18mm,翅展3038mm,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环状纹及肾形纹,肾纹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

    卵约0.5mm,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

    老熟幼虫体长3042mm,体色变化很大,南淡绿、淡红至红褐乃至黑紫色,常见为绿色型及红褐色型。头部黄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两根前胸侧毛(L1L2)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体表布满小刺,其底座较大。

    蛹长1721mm,黄褐色。腹部第57节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

生活习性

发生的代数因年份因地区而异。辽宁省特早熟棉区及西北内陆棉区年发生3代,华北及黄河流域棉区4代,长江流域棉区45代,华南棉区68代,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黄河流域越冬代成虫于4月下旬始见,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小麦、豌豆、亚麻、蔬菜,其中,麦田占总量70%80%,第二代成虫始见于7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盛发,主害棉花且虫量十分集中,约占总量95%。第三、第四代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玉米、高粱、花生、豆类、番茄等,虫量较分散,棉田内占50%60%3代成虫始见于8月上中旬,发生时间长,长江流域4代成虫始见于9月上中旬。棉花6月进入现蕾盛期,1代棉铃虫的卵主要产在棉株嫩头、嫩叶正面,现蕾早长势好的棉田着卵多,卵量大,受害重。2代成虫于7月及8月上旬盛发,把卵产在棉株顶心、边心的嫩叶及嫩蕾苞叶上,蕾花多、生长旺盛棉田着卵多,3代成虫于8月中下旬盛发,卵多散产在嫩蕾、嫩铃苞叶上,3代发生期长,发生量大,后期旺长、迟发棉田受害重。

    成虫夜间交配产卵,每雌平均产卵1000粒,卵发育历期15℃为614d20℃,59d25℃,4d30℃,2d。初孵幼虫先食卵壳,第二天开始为害生长点和取食嫩叶,第四天转移到幼蕾上蛀孔,2龄后钻入嫩蕾中取食花蕊。34龄幼虫主要为害蕾和花,引起落蕾,56龄进入暴食期,多为害青铃、大蕾或花朵,为害青铃的从基部蛀食,蛀孔大,孔外虫粪粒大且多,幼虫有转铃为害习性,蛀害蕾铃时身体后半部留在外边,整个幼虫期可为害10余个蕾、花、铃。阴天老龄幼虫常盘踞在花内取食花器,3龄以上幼虫常互相残杀。幼虫大多数共6龄,个别5龄或7龄,幼虫在不同温度下发育历期:20℃为31d25℃为22.7d30℃为17.4d。老熟幼虫在39cm表土层筑土室化蛹,土室具有保护作用,羽化时成虫沿原道爬出土面后展翅,冬耕冬灌破坏土室,影响羽化率。蛹发育历期:20℃为28d2518d2813.6d309.6d

    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成虫产卵适温在23℃以上,20℃以下很少产卵;幼虫发育以2528℃和相对湿度75%90%最为适宜。在北方尤以湿度的影响较为显著,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上时为害严重。但雨水过多造成土壤板结,则不利于幼虫入土化蛹同时蛹的死亡率增加。此外,暴雨可冲掉棉铃虫卵,也有抑制作用。成虫需在蜜源植物上取食作补充营养。

防治方法

    以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为基础,强化农业防治措施,压低越冬虫口基数;采用物理、生物防治,诱杀越冬代成虫,控制第一代发生量;以物理诱杀成虫为主,科学使用农药,狠抓第二、第三代防治,合理保蕾、保花、保铃、保增产。

    1. 选用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就黄淮棉区而言,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表现为生育前期抗虫性强,中后期抗虫性弱。具体表现为,2代棉铃虫发生期间(6),抗虫棉的整体抗虫性最强;3(7)4(8)棉铃虫发生期间,抗虫棉的整体抗虫性有所减弱。目前,推广应用的抗虫棉,由Bt基因控制合成的Bt蛋白主要对鳞翅目害虫具有高效毒杀作用,害虫取食后因肠胃系统受破坏而中毒死亡。在我国北方棉区,主要是高抗棉铃虫,而对棉蚜、棉叶螨、棉盲蝽、棉蓟马、烟粉虱等害虫均无抗性。对种类繁多的害虫为害,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虫谱较窄。抗虫棉的抗虫能力随幼虫的龄期增大而降低:据室内用抗虫棉棉叶喂养不同龄期幼虫试验表明,转Bt基因抗虫棉对3龄前的小幼虫的杀虫能力较强,而对于3龄后幼虫的抗杀能力明显下降。若花铃期转Bt基因棉田严重渍涝或土壤缺水干旱,可显著减少棉株各器官的Bt蛋白表达量,从而降低棉株的抗虫能力。

    2. 农业防治。棉花收获后清除田间棉秆、烂铃和僵瓣,实行秋耕冬灌,可消灭大量越冬蛹。6月下旬摘除早蕾(即伏前桃),产卵期摘除边心,及时整理打权,并将带出田外深埋,可明显减轻田间虫、卵量。加强棉田水肥管理,及时化控,防治棉株徒长,在棉花生长后期,打顶整枝,集中于田外处理。

    3. 物理、生态防治。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棉铃虫性诱剂诱杀成虫。第二、第三代棉铃虫成虫羽化期,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棉田内插萎蔫的杨树枝把诱集成虫,每亩(1=667m2)1015把。在棉田边或插花种植玉米、高粱、留种洋葱、胡萝卜等作物诱集带,可诱集棉铃虫产卵,集中杀灭。

    4. 生物防治。从第二代开始,每代棉铃虫卵始盛期人工释放赤眼蜂3次,每次间隔57d,放蜂量为每亩1.2万~1.4万头,每亩平均放置58个点。

    棉铃虫卵始盛期,每亩用2000IU/m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400500ml10亿PIB/g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可湿性粉剂80100g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20ml对水40kg喷雾。

    5. 药剂防治。在选用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基础上,在棉铃虫轻发生年份,2代可不施药防治,34代应结合防治“伏蚜”、棉叶螨和烟飞虱兼治;棉铃虫大发生年份,2代棉铃虫要适当施药防治,重点保护棉花植株生长点,34代棉铃虫要注重施药防治,重点保护蕾铃。要切实注意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制虫害,实行综合防治。2代棉铃虫发生期,应采取保护利用自然天敌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技术措施,尽量推迟首次用药时间,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以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直接杀伤天敌。34代棉铃虫发生期,由于气温高,棉田害虫天敌的种类和数量较中前期明显减少,应以化学防治为主。棉花花铃期害虫主要靠喷施农药防治,当34代棉铃虫发生量大时,以防治棉铃虫为主,兼治其他害虫。

    棉铃虫的化学防治仍是当前棉铃虫综合防治中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具体防治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掌握防治指标。在系统调查、准确测报的基础上,对不同田块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施药防治。具体防治指标为:对于麦田1代棉铃虫,当每平方米麦田有虫0.5头时进行防治,以降低2代基数;对于2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100粒或初孵幼虫10头时防治;对于3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40粒或初孵幼虫5头时防治;对于4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150粒或初孵幼虫10头时施药防治。

    (2)抓住施药关键期。防治棉铃虫施药关键期是从卵盛期到卵孵化盛期。根据棉铃虫蛾卵调查结果,结合气候特点,及时进行预测预报卵盛期到卵孵化盛期日期。

关键是要抓住卵孵化盛期至2龄盛期,幼虫蛀铃前喷洒15%茚虫威悬浮剂或30%茚虫威水分散粒剂40mg/L溶液;用37.5%硫双威悬浮剂500625mg/L溶液喷雾;用2.5%多杀菌素2535mg/L溶液喷雾;10%甲氧虫酰肼320600mg/L溶液喷雾。尽量不用或少用菊酯类农药,防止伏蚜猖獗起来。

    多杀菌素对棉铃虫具有明显的杀卵作用;甲氨基阿维菌素、多杀菌素、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丙溴磷、高效氯氰菊酯对卵孵化的抑制作用明显;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多杀菌素、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丙溴磷和辛硫磷对棉铃虫低、高龄有虫的毒杀的效果均较好;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生长抑制效果明显。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丙溴磷、高效氯氰菊酯作用效果快且防治效果较好,多杀菌素和甲氧虫酰肼作用较慢,效果稍差。

    提高药效的关键是要掌握最佳用药时间和正确的施药部位及合理的施药方法。该虫在孵化后的第二天就为害生长点,第四天转移到幼蕾上蛀孔为害,这时对农药很敏感,是用药防治的关键时期,生产上对1代棉铃虫,如卵量大,来势猛,应从卵盛期开始用药,如能在50%的卵开始变黑时用药效果最好。对2代棉铃虫,当百株棉花累计卵量达到百粒时,可用药防治,34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落卵量达25粒或有5头幼虫时,可用药。2代棉铃虫的卵多产在棉株顶端嫩叶上,喷药时要注意保护棉顶尖,把药集中喷在顶部叶片上,34代棉铃虫常把卵产在边心上,药应喷在群尖上,以保护幼蕾不受害或少受害。

图片
1
图片情况 有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