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植物保护技术->作物虫害数据库
害虫名称
玉米大螟
学名
Sesamia inferens
别名
旋心虫、钻心虫
害虫分类
鳞翅目,螟蛾科
分布
四川省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以深丘区和山区为害较重,春播玉米重于夏播玉米。
为害特点

    幼虫蛀食玉米幼苗茎秆,造成枯心和整株死亡。大螟为杂食性害虫,除为害玉米外,还为害水稻、甘蔗、高粱等禾本科作物。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15mm,翅展2730mm,头胸部灰黄色,腹部浅褐色;前翅近长方形,淡灰褐色,近外缘色较深,从翅基到外缘有一条褐色条纹,后翅白色,近外缘稍带淡褐色;雄虫体较小,触角栉齿状;雌虫体较大,触角丝状。卵扁球形,顶部稍凹,表面有放射状细隆线;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孵化前变灰褐色;卵在玉米植株叶鞘内侧排成23行,或者散产。老熟幼虫体为30mm,体较粗壮,头红褐色或暗褐色,腹部背面带紫红色;腹足发达,趾钩1721个,在内侧纵排成眉状半环,体节上着生疣状突起,其上着生短毛。幼虫57龄,3龄前前胸背面鲜黄,3龄后为鲜红色。雄蛹长1315mm,雌蛹长1518mm。左右翅芽近端部有一段互相接合;初化蛹时淡黄色,后变成黄褐色,背面色较深;头胸有白粉状分泌物,第27腹节除后缘附近外,其他均有黑褐色圆形小刻点;臂刺明显,黑色,其背面和腹面各有两个小形角质突起。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24代,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残体或近地面的土壤中越冬,次年3月中旬化蛹,4月上旬交尾产卵,35天达高峰期,4月下旬为孵化高峰期。成虫白天潜伏,傍晚开始活动,趋光性较弱,寿命5天左右。雌蛾交尾后23天开始产卵,35天达高峰期,喜在玉米苗上和地边产卵,多集中在玉米茎秆较细、叶鞘抱合不紧的植株靠近地面的第2节和第3节叶鞘的内侧,可占产卵量的80%以上。雌蛾飞翔力弱,产卵较集中,靠近虫源的地方,虫口密度大,为害重。刚孵化出的幼虫,不分散,群集叶鞘内侧,蛀食叶鞘和幼茎,一天后,被害叶鞘的叶尖开始萎蔫,35天后发展成枯心、断心、烂心等症状,植株停止生长,矮化,甚至造成死苗。—开始被害株(即产卵株),常有幼虫1030条。幼虫3龄以后,分散迁害邻株,可转害56株不等。此时,是大螟的严重为害期。早春10℃以上的温度来得早,则大螟发生早。靠近村庄的低洼地及麦套玉米地发生重。春玉米发生偏轻,夏玉米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在冬季或早春成虫羽化前,处理寄主秸秆,压低虫口基数。人工摘除卵块,拔除枯心苗(原始被害株),降低虫口密度,防止转株为害。掌握初见枯心苗和田间孵化始盛期,及时喷洒下列药剂:30%乙酰甲胺磷乳油125230ml/亩; 48%毒死蜱乳油7090ml/亩; 80%敌百虫可溶液剂80100 ml/亩; 40%水胺硫磷乳油75150ml/亩; 25%唆硫磷乳油120150ml/亩; 20%哒嗪硫磷乳油75100ml/亩; 50%二嗪磷乳油80120ml/亩; 20%亚胺硫磷乳油250300ml/亩; 10%杀螟腈可湿性粉剂100200g/亩; 40%乐果乳油75100ml/亩; 40%嘧啶氧磷乳油150300ml/亩; 50%杀螟丹可溶性粉剂70100g/亩; 25%甲萘威可湿性粉剂200300g/亩;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50ml/亩; 2.5%溴氰菊酯乳油2030ml/亩; 5.7%氟氯氰菊酯乳油3040ml/亩; 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510ml/亩,对水4050kg,间隔57天喷l次,—般防治23次即可。玉米心叶期,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3kg/亩,1.5%辛硫磷颗粒剂0.50.75kg/亩拌土施于心叶或叶鞘内。

图片
20
图片情况 有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