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植物保护技术->作物虫害数据库
害虫名称
玉米叶夜蛾
学名
Spodoptera exigua
别名
甜菜夜蛾、玉米小夜蛾
害虫分类
鳞翅目,夜蛾科
分布
世界性害虫。国内各省、区均有分布。亚洲、美洲、欧洲及非洲均有为害。
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的把叶片吃光,仅剩下叶柄、叶脉,对产量影响很大。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0mm,翅展1925mm。灰褐色,头、胸有黑点。前翅灰褐色,基线仅前

端可见双黑纹;内横线双线黑色,波浪形外斜;剑纹为一黑条;环纹粉黄色,黑边;肾纹粉黄色。中央褐色,黑边;中横线黑色,波浪形;外横线双线黑色,锯齿形,前、后端的线间白色;亚缘线白色,锯齿形,两侧有黑点,外侧有一个较大的黑点;缘线为一列黑点,各点内侧均衬白色。后翅白色,翅脉及缘线黑褐色。卵白色,馒头形,上有放射状纹,单层或多层重叠排列成块,卵块上覆盖有雌蛾脱落的白色或淡黄色茸毛。幼虫5龄,13龄虫体色由淡绿到浅绿,头黑色渐呈浅褐色;2龄时前胸背板有一个倒梯形斑纹;3龄时气门后出现白点。4龄虫体色开始多变,有绿、暗绿、黄褐、黑褐等色;前胸背板斑纹呈几字形,背线有不同颜色或不明显,气门线下为黄白色或绿色,有时带粉红色的纵带出现并直达腹末。老熟幼虫体色变化很大,由绿色、暗绿色、黄褐色、褐色至黑褐色;背线有或无,颜色亦各异;较明显的特征为:腹部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带粉红色,此带直达腹部末端,不弯到臀足上,是区别于甘蓝夜蛾的重要特征。

生活习性

    每年发生的代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陕西45代,北京5代,山东5代,湖北56代,

江西67代,福建810代,广东1011代,世代重叠。江苏、陕西以北地区,以蛹在土室中越冬;也可以成虫在北方地区温室中越冬;华南地区无越冬现象,可终年繁殖为害。蛹在-12℃以下经数日即死亡。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对糖醋酒液有较强趋性。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于植株叶间、枯叶杂草或土缝等隐蔽场所,受惊时可作短距离飞行,夜间进行取食、交配产卵。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25小时后陆续从茸毛内爬出,群集叶背。3龄前群集为害,但食量小,4龄后食量大增,占幼虫一生食量的88%92%。老熟幼虫有强的负趋光性,白天隐匿在叶背、植株中下部,有时隐藏于松表土中及枯枝落叶中,阴雨天全天为害。初冬和越冬期死亡是影响春季成虫大发生的重要因素。

防治方法

    合理轮作。避免与寄主植物轮作套种,清理田园、去除杂草落叶均可降低虫口密度。秋季深翻、冬季浇冻水可杀灭大量越冬蛹。早春铲除田间地边杂草,消灭杂草上的初龄幼虫。在虫卵盛期结合田间管理,提倡早晨、傍晚人工捕捉大龄幼虫,挤抹卵块,这样能有效地降低虫口密度。在夏季干旱时灌水,增大土壤的湿度,恶化玉米叶夜蛾的发生环境,也可减轻其发生。

    物理防治:成虫始盛期,在大田设置黑光灯、高压汞灯及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各代成虫盛发期用杨柳枝把诱蛾,消灭成虫,减少落卵量。利用性诱剂诱杀成虫。

    低龄幼虫在网内为害,很难接触药液,3龄以后抗药性增强,因此药剂防治难度大,应掌握其卵孵盛期至2龄幼虫盛期开始喷药。药剂可选用:

    52.25%毒死蜱·氯氰菊酯乳油7501000倍液;

    10%虫螨腈悬浮剂10001500倍液;

    20%虫酰肼悬浮剂10001500倍液;

    5%氟啶脲乳油30004000倍液;

    25%灭幼脲悬浮剂10001500倍液:

    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

    20%甲氰菊酯乳油20003 000倍液;

    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

    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

    25%辛硫磷·氰戊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

    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

    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

    连续施用23次,隔571次。宜在清晨或傍晚幼虫外出取食活动时施药。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图片
21
图片情况 有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