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植物保护技术->作物虫害数据库
害虫名称
玉米黄呆蓟马
学名
Anaphothrips obscurus (Muller)
别名
玉米蓟马、玉米黄蓟马、草蓟马
害虫分类
缨翅目,蓟马科
寄主 玉米蚕豆;苦英菜及小麦等禾本科作物
分布
分布在华北、新疆、甘肃、宁夏、江苏、四川、西藏、台湾。
为害特点

    主要是成虫对植物造成严重为害。为害叶背致叶背面呈现断续的银白色条斑,伴随有小污点,叶正面与银白色相对的部分呈现黄色条斑。受害严重者叶背如涂一层银粉,端半部变黄枯干,甚至毁种。1998年山东巨野县小麦套玉米田百株虫量l500—3200头,为害严重,应引起生产上注意。

形态特征

    长翅型雌成虫体长1.0—1.2mm,黄色略暗,胸、腹背(端部数节除外)有暗黑区域。触角第1节淡黄,第24节黄,逐渐加黑,第58节灰黑。头、前胸背无长鬃。触角8节,第34节具叉状感觉锥,第6节有淡的斜缝。前翅淡黄,前脉鬃间断,绝大多数有2根端鬃,少数一根,脉鬃弱小,缘缨长,具翅胸节明显宽于前胸。每八节腹背板后缘有完整的梳,腹端鬃较长而暗。半长翅型的前翅长达腹部第五节。短翅型的前翅短小,退化成三角形芽状,具翅胸几乎不宽于前胸。卵长0.3mm左右,宽0.13mm左右,肾形,乳白至乳黄色。初孵若虫小如针尖,头、胸占身体的比例较大,触角较粗短。二龄后乳青或乳黄,有灰斑纹。触角末端数节灰色。体鬃很短,仅第九、十腹节鬃较长。每九腹节上有4根背鬃略呈节瘤状。前蛹(三龄)头、胸、腹淡黄,触角、翅芽及足淡白,复眼红色。触角分节不明显,略呈鞘囊状,向前伸。体鬃短而尖,每八腹节侧鬃较长。第九腹节背面有4根弯曲的齿。蛹(4)触角鞘背于头上,向后至前胸。翅芽较长,接近羽化时带褐色。

生活习性

    年生代数不详,成虫在禾本科杂草根基部和枯叶内越冬。是典型的食叶种类。春季5月中下旬从禾本科植物上迁向玉米,在玉米上繁殖2代,第一代若虫于5月下旬至6月初发生在春玉米或麦类作物上,6月中旬进入成虫盛发期,620日为卵高峰期,6月下旬是若虫盛发期,7月上旬成虫发生在夏玉米上,该虫为孤雌生殖。成虫有长翅型、半长翅型和短翅型之分,行动迟钝,不活泼,阴雨时很少活动,受惊后亦不愿迁飞。成虫取食处,就是它产卵的场所。卵产在叶片组织内,卵背鼓出于叶面。初孵若虫乳白色。以成虫和12龄若虫为害,若虫在取食后逐渐变为乳青或乳黄色。34龄若虫停止取食,掉落在松土内或隐藏于植株基部叶鞘、枯叶内。6月中旬主要是成虫猖獗为害期,6月下旬、7月初若虫数量增加。该虫有转换寄主为害的习性。干旱对其大发生有利,降雨对其发生和为害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1)邻近麦田的玉米田要加强水肥管理,发现干旱时,适时浇水施肥,可减轻受害。(2)虫口密度大或有可能大发生的地块及时喷洒20%丁硫克百威乳油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8%阿维菌素乳油、10%除尽乳油2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25%辛硫磷和氯氰菊酯的混配剂15002000倍液。

图片
23
图片情况 有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