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植物保护技术->作物虫害数据库
害虫名称
烟草烟蚜
学名
Myzuspersicae
害虫分类
同翅目,蚜科
分布
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南北各产烟区普通发生。
为害特点

    烟蚜在田间的为害分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两种形式,直接为害是以刺吸式口器插入叶肉、嫩茎、嫩蕾、花果吸食汁液,使烟株生长缓慢,叶片变薄。为害严重时,叶片卷缩、变形,内含物减少。烤后叶片呈褐色,品质低劣,而且难于回潮,极易破碎。蚜虫分泌的蜜露,常诱发煤烟病,使烟叶表面变黑,造成烟叶品质下降;间接为害是传播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等多种病毒病害。有翅蚜是传播的主要媒介。

形态特征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62.0mm,体黄绿色或红褐色,头部黑色,额瘤显著,触角6节,黑色,第3节有1列感觉圈,约917个,第5节端部和第6节基部各有感觉圈1个;胸部黑色,腹部黄绿色或赤褐色;在腹部背面中央有一黑褐色近正方形斑纹,其两侧各有小黑斑一列;腹管较长,黑色,圆柱形,但中后部稍膨大,末端明显缢缩;尾片黑色,较腹管短,圆锥形,中部缢缩。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41.9mm,较肥大,近似卵圆形,体色有绿色、黄绿色、橘红色或褐色;额瘤、腹管与有翅型相似;触角黑色,6节,第3节无感觉圈,第5节末端与第6节基部各有1个感觉圈。卵长椭圆形,长约0.4mm,初产时淡黄色,后变黑色,有光泽。若虫似成虫,体小,大多为淡红色。

生活习性

    烟蚜每年发生的世代数因生态条件的差异而不同,黄淮烟区每年发生2430代,西南、华南烟区发生3040代,东北烟区发生1020代。在山东、河南烟区,烟蚜一般以卵在桃树上(也有成蚜在温室或越冬蔬菜上)越冬。以卵越冬的烟蚜,2月底至3月初孵化为干母,一般在桃树上繁殖3代。4月底至5月初出现有翅蚜,开始迁往烟草、早春作物和蔬菜上,在烟草上可繁殖1517代。89月间又迁往十字花科蔬菜上为害,可繁殖89代。1011月气温渐低,在秋菜田内产生有翅雄性蚜及有翅性母蚜迁回桃树,有翅性母蚜产生雌蚜后与雄蚜交配产卵越冬。在西南、华南烟区及北方温室内,烟蚜终年以孤雌生殖方式繁殖。烟蚜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强,繁殖量大。1头孤雌胎生雌蚜最多可产小蚜虫150头,平均51头。夏季温湿度适宜时,若蚜只需2—4天即可成熟繁殖。绝大多数成蚜当日或次日可产若蚜,12天后便进入繁殖高峰期,并可维持12天左右。烟蚜寿命最短11天,最长可达99天。烟蚜具有明显的趋嫩性和避光性,有翅蚜对黄色呈正趋性,对银灰色和白色呈负趋性。烟蚜活动的适宜温度为12.526℃。最适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80%88%。当5日平均温度高于30℃或低于6℃,相对湿度小于40%时,烟蚜种群数量会迅速下降。当温度高于26℃,相对湿度高于80%时,蚜量亦下降。如温度不超过26℃,相对湿度达90%时,蚜量仍可继续上升。

防治方法

    烟蚜个体小,繁殖快,群体为害明显,在防治时只要能抓住时机,方法得当,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具体防治措施分述如下:烟蚜在新发的顶叶和烟权上群集为害较多。烟田管理过程中人工及时打顶抹杈,将打下的顶叶和烟杈连同其上的蚜虫一同带到田外烧毁或深埋,可大大减轻为害。苗床应远离菜地及村庄,有条件的地方,宜采用集约化育苗,这样既便于苗床管理又便于实施避蚜防病措施。育苗棚的门窗和周围通风口用40目尼龙网覆盖。普通苗床可采用40目拱架防虫网进行覆盖。这样不仅防止了苗期蚜虫为害,而且可大大降低烟苗感染病毒的机率。烟蚜的天敌种类繁多,如草蛉、瓢虫、蚜茧蜂、食蚜蝇、蜘蛛等。这些天敌通过捕食和寄生的方式,对控制烟蚜发生效果相当显著。生产过程中除对烟田这些天敌加以保护外,还可向烟田引进并释放这些天敌。

    物理防治烟蚜对银色光有忌避的习性。在苗床内利用银色反光塑料薄膜覆盖栽培,能驱赶蚜虫,减轻为害。烟蚜对黄色物体有趋性,利用这一习性在烟田中装置黄色纸板,并在纸板上涂上胶,可将烟蚜诱集粘附到纸板上,然后集中消灭。化学防治方法具有高效、快速灭虫的特点。烤烟成株期一般都有烟蚜为害,在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现有零星烟蚜,就要及时喷洒农药,将其消灭在迁飞和种群数量猛增之前。一次喷药过后,间隔6天左右换一种农药再喷。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40%氧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30%乙酚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35%硫丹乳油70100ml/亩;25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40ml/亩;40%氯噻啉水分散粒剂45g/亩;5%除虫菊素乳油2535ml/亩;5%S-氰戊菊酯乳油1015ml/亩;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622g/亩,对水5060kg,均与喷施。在烟蚜向烟田迁移盛期,及时喷洒下列药剂:0.9%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20g/亩;3%啶虫脒乳油3040ml/亩;1.7%阿维·吡虫啉微乳剂4050ml/亩;25%氰戊菊酯·乐果乳油25250ml/亩;40%乐果乳油50100ml/亩;20%高效氯氟氰菊酯·硫丹乳油3060ml/亩;15%啶虫·辛硫磷乳油5570ml/亩;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8g/亩,对水5060kg2.5%溴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40%氧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间隔710天再喷施1次。

图片
18
图片情况 有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