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植物保护技术->作物虫害数据库
害虫名称
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
学名
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
别名
圈萤叶甲、双斑萤叶甲
害虫分类
鞘翅目,叶甲科
寄主 主要有粟(谷子)高粱大豆花生玉米马铃薯等
分布
北起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南至中国台湾、广东、广西、云南,东接朝鲜北境,西达宁夏、甘肃,折入四川、云南等省区。
为害特点

该虫主要在79月份发生为害,有群聚习性和趋嫩为害习性,在玉米田主要以成虫为害叶片、花丝、嫩穗,常集中于一棵植株,自上而下取食,中下部叶片被害后,残留网状叶脉或表皮,远看呈小面积不规则白斑。玉米抽雄吐丝后,该虫喜取食花药、花丝,影响玉米正常扬花和授粉。8月份为害咬食玉米雌穗花丝,影响玉米不能正常授粉。也可取食灌浆期的籽粒,引起穗腐。为害严重时可造成大面积减产,减产可达15%20%,甚至绝收。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64.8mm,宽22.5mm,长卵形,棕黄色,具光泽,触角11节丝状,端部色黑,长为体长2/3;复眼大,卵圆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细小刻点;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布有线状细刻点,每个鞘翅基半部具1近圆形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后外侧多不完全封闭,其后面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带纹不清或消失。两翅后端合为圆形,后足胫节端部具1长刺;腹管外露。卵椭圆形,长0.6mm,初棕黄色,表面具网状纹。幼虫体长56mm,白色至黄白色,体表具瘤和刚毛,前胸背板颜色较深。蛹长2.83.5mm,宽2mm,白色,表面具刚毛。

生活习性

河北、山西年生1代,玉米双斑萤叶甲每年发生一代,以散产卵在表土下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一直生活在土中,食害禾本科作物或杂草的根;经过3040d在土中化蛹,蛹期710d;初羽化的成虫在地边杂草上生活,然后迁入玉米田。7月上旬开始增多,7月中下旬进入成虫盛发期,此后一直持续为害到9月份。

    成虫能飞善跳,白天在玉米叶片和穗部活动,受惊吓后迅速跳跃或起飞,飞行距离35m甚至更远。据近几年的初步调查观测,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与虫源数量、气候条件、管理水平以及耕作制度等有相关性,该虫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春季湿润、秋季干旱的年份发生较重。但在同一村组不同田块间发生差异较大,一般是玉米田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郁闭发生重;管理粗放、田间地边杂草多发生重;水浇地重于旱地;免耕田重于深翻耕田。此外,受其群聚习性的影响,同一田块不同位置发生差异亦较大,地边虫口数量往往多于中部。成虫飞行距离35m或更远,喜在9001100时和16001900时飞翔或取食,无风天尤其活跃,早晚或中午藏在叶子背面、穗码间或土缝内及枯叶下,多在10时、17时交尾,历时30min,卵散产或几粒粘在一起产在表土中,春季湿润、秋季干旱年份发生重。

防治方法

    因该虫能飞善跳,具有较强的迁飞性,因此,防治时应以统防统治为主。

    1. 农业防治:及时铲除田间、地埂、渠边杂草,秋季深翻灭卵,均可减轻为害。

    2. 化学防治:防治在玉米抽雄、吐丝前,百株虫口300头,或被害株率30%时进行防治。在成虫盛发期,应及时用菊酯类农药全面喷洒玉米植株和田边地头的杂草。可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甲氰菊酯乳油、5%氰戊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隔7d再防1次,可有效控制该虫对玉米的为害。

    注意事项,防治期间正处于夏季高温酷暑季节,所以一定要在上午9001100时和傍晚16001900时进行防治,避开中午高温时间,以免造成人员中暑、中毒或者对玉米产生药害;同时,这两个时间段又是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活跃期,此时防治可提高防治效果。

图片
12
图片情况 有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