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养殖业疾病防治技术->家畜疾病防治数据库
疾病名称
Q热(Qfever)
动物种类 羊
疾病类型 传染病->其他传染病
关键词 Q热Qfever羊病热性传染病
疾病概述

    Q热是由贝氏柯克斯体引起的一种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在临床上绵羊、山羊主要表现为流产,绝大部分病例呈隐性经过。本病为OIEB类疫病。

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为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属于立克次氏体科(Rickettsiaceae),柯克斯体属(Coxiella)成员,严格细胞内寄生。这种病原体在感染的细胞浆内呈直径为2030微米的大集团存在,其个体形态为短杆状或呈两极染色的细小双球状,有些颗粒像中等大小的细菌,也有的可小到0.3微米×0.15微米,可通过孔径为0.4微米的滤膜。

    1. 染色特点  革兰氏染色阴性,用马夏维洛染色法或布鲁氏菌鉴别染色法,呈淡红色或淡红紫色。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用荧光抗体染色呈翠绿色荧光。

    2. 贝氏柯克斯体的培养  本病原在无生命的基质上不能生长,可在鸡胚卵黄囊内生长,也可在多种原代和传代细胞内繁殖。一般可引起细胞病变,有的分离株可以在鸡胚细胞上形成空斑。腹腔接种豚鼠、家兔、田鼠、小鼠时,病原体易增殖,在68天的鸡胚卵黄囊内不易生长。接种的实验动物一般在感染528天后发热,雄性动物很少出现典型的睾丸炎。

    3. 抵抗力  本病原能抵抗干燥和腐败,当病理材料组织中的病原体悬浮在50%甘油生理盐水中时可长期存活。在粪便、分泌物、水和奶中也可长时间存活。对物理和化学杀菌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强大,鲜奶中的病原体在6330分钟不能完全灭活,但在7315分钟可完全灭活。病原体在黄油和干酪中可保存毒力数天到数周,有传染性的干燥血液可维持其传染性达6个月之久,蜱的粪便可保存病原体达1年半以上。2%福尔马林溶液、1%来苏儿、5%过氧化氢可将其灭活。

流行病学

    1.易感性

    绵羊、山羊和人类及各种家畜都可感染发病。

    2.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病羊的子宫分泌物及胎膜是主要传染来源。

    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等。多种动物可携带贝氏柯克斯体,由吸血过程传递给动物,蜱的粪便也可散播病原体。现已确定,Q热在同种或不同种动物之间,通过含病原的气雾溶胶可引起传染,可直接接触传染,不需要昆虫媒介参与。绵羊在自然感染或人工感染时,病原体大多数停留在乳房和胎盘上,因此由于蜱的吸血,将病原体带人体内而引起传染。由患病动物分娩出的胎儿及其分泌物、奶、粪便等污染外界环境可引起传播。带蜱的狗也可将病原体传播给动物和人。

    3.发病规律

    本病的流行无年龄性,无季节性,多呈散发,偶尔呈流行性。目前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也广泛存在。

临床症状

    羊感染本病后,主要呈隐性经过,无临床特征症状。机体在感染后可引起一个菌血症期,使蜱感染。有一些反刍动物可能成为带菌者。极少数病例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精神委顿。间有鼻炎、结膜炎、关节炎、乳房炎。部分绵羊、山羊于妊娠后期有时发生流产。

病理变化

    流产胎儿的尸体经剖检后可见有肺炎变化,肝脏局部有坏死灶。流产母羊子宫呈卡他性炎症变化。其他变化轻微。

诊断方法

1.初步诊断

    在本病流行区,根据发热、剧烈头痛和肺部炎症,可怀疑为本病。由于本病临床症状不明显,单靠病史和临床资料难以诊断,必须进行实验室检验。

2.确诊

    (1)病原的鉴定  采取可疑病料,用胎盘,子宫流出的分泌物及排泄物作涂片镜检,镜检时可发现细胞内有大量红色球状或球杆状的小体,可证实本病原体的存在。再用免疫荧光抗体进行诊断方可确诊。

    (2)病原的分离  用病羊的乳汁、高温期血液、胎盘及胎儿肝脏等,在无菌条件制成20%的悬液,在肌肉或腹腔接种豚鼠或仓鼠。一般经48天发热,23周死亡,脾脏肿大,再用免疫荧光抗体进行诊断可确诊。

    (3)血清学实验  取制备好的病料接种于鸡胚卵黄囊或鸡胚在3天后死亡,取卵黄囊液抹片镜检,或在鸡胚接种通过数代后,制成卵黄抗原,用补体结合实验进行鉴定。

    取病理组织20%的悬液接种于豚鼠、兔、小鼠、田鼠的腹腔内可以分离到病原体。用补体结合反应、凝集反应和变态反应等血清学方法可做出确诊。

3.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衣原体病相鉴别。

    (1)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2)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以黄疸、血尿、皮肤和黏膜出血坏死为显著特征,大多数呈隐性感染。

    (3)衣原体病  衣原体病临床上以发热、流产、死产和产出弱羔为特征。

预防措施

    预防病原体传播的方法,包括用巴斯德高温消毒法对鲜奶进行消毒,对病羊的流产胎儿、胎衣、分泌物及排泄物等一律消毒后深埋处理。垫草及污染物也须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或焚烧。消灭传染媒介蜱的方法可用1%敌百虫水溶液喷洒或洗刷畜体,对有蜱寄生的畜群,每半月进行一次。并对圈舍地面和墙缝用上述药液喷洒。非疫区在引进羊只时,必须严格检疫,防止本病的侵入。

    预防本病可用Ⅱ相菌制成的鸡胚培养物灭活疫苗接种动物,其免疫效果良好。

治疗方法

    对病羊可用大剂量四环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说明
本数据库为公益性数据库,若单位或个人不同意刊载该图片或记录,请及时与本馆联系。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