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植物保护技术->花木病害数据库
分类 兰科植物->蝴蝶兰
病害名称
蝴蝶兰炭疽病
生物分类
兰科朵丽蝶兰属
关键词 蝴蝶兰炭疽病兰科植物真菌
症状

    主要为害蝴蝶兰、卡特兰、大花蕙兰、万带兰、宽叶兰、毛兰、兜兰等的叶片和果实。蝴蝶兰染病初在叶上生浅黄绿色圆形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变成灰褐色病斑,相邻病斑融合形成不规则形大斑,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外围黑褐色,中间灰褐色,最后多在干枯的病斑上产生隆起的黑色小粒点。

病原

    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k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称胶孢炭疽菌。异名:C.orchidearum称兰科刺盘孢、C.orchidearum f.crymbidium称兰叶短刺盘孢菌、Gloeosporium orchidearum称兰科长盘孢,均属半知菌类真菌。关于炭疽菌的分类过去将不形成刚毛的炭疽菌放在盘长孢属,将刚毛多且坚硬、分生孢子新月形的放在丛刺盘孢属,但刚毛的有无不是稳定的性状。Von ArxB.c.Sutton指出刺盘孢属是唯一合法的属名,并把近千个种合并成22个分类单位。国内在这方面尚缺少系统研究。目前多数专家认为兰花炭疽菌应定为胶孢炭疽菌,有性态系围小丛壳。兰花炭疽病的其它学名,均系胶孢炭疽菌的同物异名。围小丛壳真菌的子囊果是子囊壳,产生在不发达的子座上或半埋生在子座内。子囊壳瓶状,深褐色,壳壁膜质外有菌丝。子囊平行排列在子囊壳内,子囊间无侧丝。子囊棍棒状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长椭圆形,稍弯曲,单胞无色。无性态分生孢子盘初埋生在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黑色,半球形,直径216320μm。分生孢子梗短,无色透明,不分枝,圆筒形,成层产生,大小22.532.5×46(μm)。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单细胞,无色透明,长椭圆形,大小1219×46(μm),分生孢子聚集成团时呈粉红色。菌丝生长适温为2030℃,25℃最适,适应pH49pH67最适,分生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5℃,适温为2030℃,低于15℃或高于38℃不萌发。兰叶的汁液和糖分可促进孢子萌发。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或病残组织内越冬,南方分生孢子也可越冬,该菌借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由孢子的一端或两端的下侧产生12根芽管,芽管顶端膨大成球形至椭圆形附着孢,再产生侵入丝,直接从寄主表面的角质层侵入,也可从气孔、伤口侵入,侵入后经1421天潜育后发病,也可处于潜伏侵染状态,发病条件出现后才发病。兰花摆置过密,兰叶交错易发病。华南老叶多从4月初开始发病,梅雨或连续阴雨季节发病较多,7月以后逐渐停滞,新叶从8月份开始发病,秋雨连绵或台风暴雨易发病,排水不良或湿气滞留发病重。贮运途中低温高湿不通风或受冻,也易诱发该病。此外当年分盆的比不分盆的受害重,兰花种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防治方法

1. 精心养护,从兰室通风入手,改进浇水方法,采用陶盆或土盆,适当追肥,防止偏施、过施氮肥,防止冻害和霜害,尽量减少伤口。

2. 进入冬季及时清除病叶集中烧毁,可减少初侵染源。剪刀要用70%酒精消毒。

3. 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茵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三环唑1000倍液、25%培福朗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使百克乳油800倍液、50%施保功或50%使百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多克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从5月上旬开始喷药,隔10天左右1次,防治45次。

图片
4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