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种植业品种资源->蔬菜品种数据库
品种名称
金茭2号
分  类 水生菜类->茭白
关 键 词 金茭2号水生菜类茭白
选 育 者 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蔬菜研究所等
申报单位
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蔬菜研究所等
品种来源
从水珍1号优良变异株中选育而成的单季茭白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在浙江中部水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下种植,金茭2号长势中等,较直立,分蘖力较强,较抗锈病,耐肥力中等。株高2.16-2.28米,叶色较淡,叶鞘浅绿色,长52-55厘米,最大叶长162-170厘米,最大叶宽3.6-3.9厘米,孕茭叶龄10.5-13.0叶,孕茭温度22-32℃,年生长期内每墩有效分蘖11.8-14.1茎,单株茭白绿叶数可达6叶以上。茭肉梭形,茭体4节,隐芽无色,表皮光滑,肉质细嫩,商品性佳。有2个比较集中的采收期,期间采收茭白数量极少。第1个采收期为6月下旬到7月中下旬,平均带壳单茭质量120.2克,平均净单茭质量95.0克,净茭率79.0%,茭肉长15.9-17.8厘米,宽3.8-4.0厘米,茭肉第2、3节长分别为6.1和6.5厘米,粗分别为3.9和3.0厘米;第2个采收期为9月下旬到10月中旬,平均带壳单茭质量98.0克,平均净单茭质量76.0克,净茭率77.6%,茭肉长16.4厘米,茭肉第2、3节长分别为5.8和6.6厘米,粗3.7和2.9厘米。

 

产量表现

一般产量为31.5-36.0吨/公顷。

 

栽培技术要点

1. 田块准备

  该品种适宜在22-32℃温度条件下孕茭,在水库下游种植可有效利用特殊环境优势,发挥品种优势,促进茭白优质高产。一般要求田块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水源充裕、排灌方便。栽插前施腐熟有机肥22.5吨/公顷,灌浅水翻耕后,耙细耖平待用。

2. 定植时间和密度

  一般3月下旬到4月初移栽,宽行行距90厘米、窄行行距60厘米、株距50厘米,栽2.7万穴/公顷左右,每穴2-3株。3月中旬以前移栽,宜小拱棚薄膜覆盖保温育苗。

3. 水浆管理

  越冬时,田问保持一定水位,以防茭墩受冻;次年开春后,保持1-3厘米较浅水位,提高水温,促进萌芽;3月中旬到5月中旬,田间保持3-5厘米水位,促进幼苗成活,分蘖形成;6月初达到基本苗数后,水位提高到15-20厘米,抑制无效分蘖;孕茭前期,适当放浅水位以免“爬管”。

4. 施肥

  茭白追肥技术直接关系到茭白品质、产量和效益。金茭2号4月上旬分蘖初期施用促蘖肥,施茭白专用有机肥750千克/公顷;6月上中旬,当田间茭白植株叶色退淡,20%分蘖基部呈扁秆状时施用孕茭肥,施入茭白专用有机肥225-375千克/公顷,促进茭白孕茭;夏季采收结束后,及时施用恢复肥,促进分蘖生长。施用追肥、孕茭肥应结合田间长势而定。

5. 病虫害防治

  茭白植株生长量大,后期田问荫蔽度高,病虫防治难度较大。因此,茭白病虫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注重前期预防,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药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

  ①农业防治。茭白与蔬菜、水稻等合理轮作,减轻连作病虫害危害;结合间苗、采收茭白,剥除黄叶病叶,带出田外销毁;挖除雄株、灰茭及杂株;无病老叶、壳茭上的叶片以及采收结束后的老叶,晒干作为编织材料销售,既增加效益,又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基数;实行宽窄行栽培,加强田间透光,可有效减轻病虫危害;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外来病虫害在基地的传播。

  ②物理防治。灌水杀虫:冬季清洁田园后灌水20厘米(漫过茭墩)3-5天,杀灭越冬代害虫;春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前排干田水,使幼虫化蛹部位降低,到化蛹高峰期,灌深水15-20厘米,持续3-5天,可有效降低二化螟的危害。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频振式杀虫灯可有效捕杀二化螟、大螟的成虫,每盏灯控制范围约120米。利用黄板诱杀长绿飞虱。

  ③生物防治。主要是保护鸟雀、青蛙、瓢虫、蜘蛛、步行虫和各种寄生蜂等二化螟的天敌。在茭白生产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天敌,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次数和用量。

  ④化学农药防治。加强宣传、培训教育,提高产业基地农民素质,科学、合理、安全地施用化学农药,做到不盲目增加施用浓度,不盲目增加施用次数,提倡不同类型的药剂交替使用;根据当地茭白病虫害发生规律,加强预防工作,优化施药方法,实行挑治,减少农药施用量;加强农残检测,配套约束措施,对不按无公害生产规程操作的农户,在优惠政策的享受等方面加以约束。在选择药剂时,优先施用植物源药剂、微生物源药剂,如选用“绿浪”百部楝·烟乳油、Bt素云金杆菌(苏特灵)等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挑治二化螟等。

图片情况 无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