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ENGLISH
                    
记录所在位置 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数据库
名称
太行山地区的花菇栽培技术
栽培类型 其他设施
关键词 太行山地区花菇(香菇)栽培技术
蔬菜分类 食用菌->香菇(冬菰、香蕈)
栽培技术

1. 菌株的选择和栽培季节安排

(1)菌株的选择

适应袋料栽培花菇的菌株主要是抗逆性强(如耐热、耐干),发菌期较长,在不脱袋栽培管理的情况下能转色形成良好的菌皮(褐色)。中低温或低温菌株,7月上旬接种,9月下旬开始出菇,遇上干燥气候,菌盖表皮开裂,仍能持续缓慢生长,最终成为花菇。

    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必须选用中高温或高温型菌株,2528℃条件下,受到干燥刺激,仍能形成厚实的花菇。高温条件下形成的花菇,菇薄、柄长、肉松。笔者选用了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的庆科20和北京吉蕈园科技有限公司的908花菇品种。

(2)栽培季节安排

太行山地区属大陆性气候,春夏气温不高,最高气温在8,平均气温为20,最低气温为1,平均气温为3,具有栽培花菇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在长治市自然气候条件下,一般在3月中下旬开始制袋,因气候较凉,污染率低,有利于提高花菇制袋成功率,菌袋越夏,早秋出菇。

2. 栽培设施

    选用适宜的栽培设施,是袋料栽培花菇高产优质的关键之一。几年来,对长治市日光温室、简易温室大棚和空闲房间进行的试验表明:三种栽培设施花菇均能正常生长,但产量和花菇率有很大差别。采用日光温室和简易大棚光照足,通风好,温差大,产量较高,而且质量好,花菇率高;而空闲房间栽培花菇,光照不足,通风差,温差小,产量低,质量差。另外,日光温室和简易大棚的大小对花菇的产量影响不大,但对花菇率有显著影响。采用中棚、中袋,在自然条件下不需加温,可充分利用光照,温、湿、气易控制,加之,中袋营养丰富,故花菇率高,质量好,一级品多。

3. 培养料配方

    花菇培养料配方与常规栽培香菇培养料基本一样,但为了确保花菇生长发育有足够的营养,在原料选择上,最好选用材质坚实的阔叶树种。现介绍部分花菇生产的常用配方:杂木屑78%,麸皮20%,石膏粉1%,过磷酸钙0.84%,丰优素0.16%;杂木屑82%,麸皮16.5%,石膏粉1%,石灰0.5%;杂木屑81.5%,麸皮17%,石膏粉1%,生长素0.5%;杂木屑53%,棉籽皮30%,麸皮15%,石膏粉1%,过磷酸钙1%;杂木屑70.84%,玉米芯27%,石膏粉1%,硫酸镁0.5%,石灰0.5%,丰优素0.16%

4. 料袋制作

    花菇料袋制作的操作过程和普通香菇基本一样,但是花菇生产有它的特殊性,在制料袋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培养料的含水量

花菇培养料的含水量略高于常规培养料2%5%。花菇因是带袋出菇,靠菌筒内水分供给,尤其是春栽的菌筒培养时间长达45个月,如果菌筒内水分供给不足,势必影响菌丝后期发育。夏栽的培养料含水量可偏低一些,55%58%,因制作时正处于高温季节,如料含水量过多,容易引起杂菌污染,且培养时间仅两个月,比春栽短,所以应区别对待。

(2)调整碳氮比

碳氮比(C:N)是花菇生长发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香菇常规栽培料的碳氮比一般要求25:1,而花菇在菌丝营养生长阶段碳氮比要求3035:1。因此不可在培养料配方中随意添加碳氮,在子实体原基分化和生长阶段,如果氮素过高,原基分化就会受到抑制,子实体难以形成。所以在花菇培养中必须掌握科学的配方。

5. 内套保水膜袋装料

    栽培花菇时,采用18厘米×60厘米×0.0045厘米塑料袋和另一个保水膜袋一起同时装料。保水膜袋具有裂而不碎,不附着菇体的特点,产出的花菇卫生安全。保水膜袋是采用特殊塑料组合的原料制成的,当菌丝生理成熟后,适时脱去外层塑料袋,保留内层保水膜,菇蕾就可自然破膜顶出袋外生长,免去现蕾割膜长菇的繁琐工序,同时还保持了料内水分,这是袋栽花菇生产技术上又一新的突破。

6. 灭菌

    长治市大部分采用油桶蒙古包常压灭菌,当温度达到100℃时,保持16小时,停火后再保持12小时。一般采用开始大火猛攻,中间保持,后边温火,灭菌要彻底。

7. 接种、发菌

    笔者采用二室一体的发菌方式,即接种发菌都在大棚内,因接种后不通风,菌棒在无菌的条件下发菌,很少感染杂菌,当菌丝长到直径3厘米左右时,开始少量通气。该方法减少外套袋,节约了成本,降低了污染率,成功率一般在98%

8. 发菌期管理

    34月接种,89月出菇,在室内发菌培养35个月。这段时间正处于高温季节,特别是78月气温达28℃以上。在发菌管理上以降温为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调节温度

不断改变堆叠方式,这是花菇菌袋越夏控温的重要手段。发菌初期,平地垒叠成墙式,菌袋采用接种穴对着接种穴互压,减少菌种块水分散失,避免接种块变干,促进菌丝早日萌发定植。待菌丝长到810厘米时再进行翻堆。翻堆不宜过早,防止菌块和培养料脱落、与菌袋壁分离,导致杂菌污染。翻堆时,改变码堆排式,降低码堆层数,加大堆间空隙,以利散热降温。

(2)遮阳增湿

夏季阳光强烈,菇棚温度高。为此,8:00点以前揭草帘透光,之后加厚菇棚覆盖物,草帘加为两层,避免阳光直射。利用喷雾水降温,11:0013:0015:00各喷雾一次,每次20分钟,喷水时用塑料薄膜将菌棒盖严,防止菌棒湿度过大。

(3)刺孔通气

菌袋刺孔分3个不同时期。接种后1020,当菌丝圈直径长到10厘米左右时,进行前期刺孔。可以用牙签和竹签,在距离菌丝末端2厘米处刺48个孔,孔深约1厘米。并将菌袋改为“井”字形堆叠,接种穴口朝侧放,以利透气,此时菌丝生长一般都很正常,菇农常把这时期的刺孔通气称为通“小气”。

    中期刺孔。在菌丝满袋至转色前进行刺孔通气,菇农称为通“大气”。当菌丝长满全袋后,选择气温在2225℃时进行刺孔通气。通风较好的发菌室,可在室内进行刺孔通气,但要分批进行,并注意疏袋通风。刺孔前应事先制作一个钉耙状刺孔器。即选一块厚1.5厘米、宽56厘米、长50厘米的木板,一端削成手柄状,另一端35厘米范围内钉上长6.0厘米铁钉,横距2厘米,纵距4厘米。刺孔时,左手握菌袋,右手拿刺孔器,在菌袋上打24排孔。打孔数量与深度要灵活掌握。这期间有些菌袋因缺氧或见光,表面形成瘤状物,若任其发展

会把菌袋顶破,这时除对窗户进行遮光外,需沿瘤状物外围用长5厘米铁钉或竹签刺孔一圈,数天后瘤状物便会软化,该部位整块转成褐色菌膜。应注意的是室内温度在28℃以上时,一般不应刺孔通气,超过30~℃时严禁刺孔通气,否则极易造成“烧菌”烂筒。如果在高温时直接在瘤状物处刺孔,就会引起腐料。

    后期刺孔。转色后至出菇期进行刺孔通气。刺孔数量与深度,应依菌袋含水量多少而定。一般直径18厘米,60厘米的菌袋,重量超过7千克时,每袋约需刺孔100120,孔深2.5厘米,且可进行数次刺孔。同时还要区别菌株特性,庆科20菌株的菌袋含水量要求略低,在出菇前菌袋重控制在5.5千克,为菌袋初始重的75%以上,菌袋表面还有五分之一菌丝未转褐色的,刺孔数量多些、浅些。在刺孔时段温度偏高少刺孔,超过30℃时严禁刺孔通气。最终掌握的标准是以控制菌袋重减少到原制袋时重的85%为宜。庆科20的菌袋,以减轻到原袋时重的80%为宜。

(4)带袋转色管理

花菇菌袋与常规菌袋的转色管理大有区别。前者是室内带袋自然转色,后者是野外脱袋喷水转色。带袋转色管理上掌握以下技术环节。

降温控光

菌袋通过最后一次刺孔透气后,袋内菌丝体活力增强,新陈代谢加快,袋温明显上升,堆温和室温也随着提高。因此,培养室内要加强通风降温,室温以稳定在25℃为适。尤其是长菌龄的菌袋,应尽量采取措施降温,防止超过30,让菌袋安全度过夏天。同时注意调控光照,转色前要求避光培养,如果光线强,温度偏高,菌袋进入最后一次刺孔后,12天就开始提前转色,并渗出少部分黄水,这就会导致袋内湿度加大,转色过快,变为黑褐色,菌膜增厚;后期出菇少而慢,影响产量,甚至没出菇就烂筒。转色期要给予适宜的散射光照,一般光照度200300勒克斯有利于袋内菌丝体转色。

刺放黄水

接种后正常温度下培养50天左右,瘤状物菌丝开始分泌出清水、黄水、红水或棕红水,这标志着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当菌袋内出现黄水时,要及时进行刺孔,放黄水有利于菌皮厚薄均匀,有效调整袋内的含水量,为花菇生长提供适度的水分,同时避免因黄水储积袋内,造成局部菌丝体自溶,导致污染而烂筒。

不转色的补救措施

花菇菌丝转色阶段,由于受薄膜袋的包裹,氧气接触少,外界水分不能吸收,所以要比香菇常规脱袋排筒转色难得多,以下是解决花菇不转色的方法措施。

    对由于发菌期低温,或接种错过最佳季节,菌丝未能正常转色的,可将菌袋集中在菇棚内,重叠堆码,上面罩紧薄膜,使菌温、堆温自升,掌握不超过23,维持23天。然后揭膜重新上架摆放,菌丝加快生长,新陈代谢旺盛,促其转色。

    菌袋脱水的,可用注射器补清水,以基质含水量不低于50%为适。补水后菌丝很快恢复正常生长,促其尽快转色,且受水刺激后也起到催蕾作用。

    菌丝表面干缩的,可将菌袋刺2030个针孔,然后摆放在菇棚内的畦床上,维持34,让水分渗透进袋内,菌丝即可正常生长进入转色,然后上架摆放。

    无论属于哪一种原因造成菌丝不转色的,除上述措施外,都必须进行温差刺激。因为温差刺激可促使菌丝自身为抵制不适环境,而加速新陈代谢,分泌色素,使菌丝形成保护膜,迅速从营养生长进入到生殖生长,使菇蕾尽快出现。

9. 出菇管理

(1)菌袋排放

经过发菌管理阶段、带袋转色阶段,花菇进入到生殖生长阶段,即成花阶段,菌棒需重新排列,竖排或横排。

    菌棒横排对设施利用率较高,但光照不均匀,可通过调整位置补充光照的不足。每个大层又可分为2层、3层、4,一般亩可以排放1万棒左右。竖排,即将菌棒排放在竹木小架上,或铁丝做成的床架上,或菌棒立于地上。竖排操作方便,一个标准大棚(6米×30)可排放40004500棒。

(2)现蕾出菇

当菌棒达到生理成熟后,连续3天遇5℃以上的昼夜温差刺激,就会现蕾。因此,要保持菇蕾需要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对多蕾菌棒要疏蕾(即去掉部分菇蕾),每棒保留35个。当菇营长到1厘米大小,由于保水膜采用特殊塑料制成,菇蕾可自然破膜顶出袋外生长。

(3)促花管理

干燥刺激

当幼菇长至2.5厘米,菌盖菌柄明显分化,菌盖颜色变深,仍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气温1520℃。此时应马上增强光照(10001500勒克斯),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到65%,维持1天以上,幼菇仍缓慢生长,表皮微现裂纹。然后,保持温度1215,并持续35,可使花菇的纹理加深增白,顺利长大。

调控温度、光照

只有低温才能保证质量,提高花菇率。在气温820℃条件下,均易形成花菇。高温型菌株虽能长出花菇,但因高温下易开伞,肉质薄、柄长,品质较低。

    光照强弱直接影响温度的高低和空气的干湿。温差大可促现蕾,保持低温可长厚菇,干燥可促成花菇,光照足可促进花菇增白。

(4)菌棒浸水或注水

收完第一批菇后,养菌67,此时如缺水可注水。用注水器将清水注入棒内,每棒注水200300毫升。也可选择晴天,或温差在10℃以上的天气,进行不脱袋浸水,每袋可吸入200300毫升水(浸水前应先测出菌棒重)。随后,照前述方法,实施催蕾、养菇、促菇成花等方面的管理。

10. 采收、烘干与包装

    在花菇开伞之前,无论大小进行一次性采收。如果是鲜销品,采收后先进冷库(4)冷却,然后用塑料盒包装,存放于冷库或空运出口。若是干品,采收后分级置于烘干箱(烘干房)脱水烘干。一般2.55.0千克鲜品可烘干出干品1千克,烘干后,进行分级包装。

11. 花菇出菇阶段异常现象及预防对策

    在花菇栽培过程中,若遇上多变气候,或因管理工作不精不细,很容易形成各种异态花菇,以致影响产量,降低品级。异态花菇主要有以下几种。

(1)菇蕾枯死

当菌棒进入现蕾阶段,由于环境条件骤变,一部分菇蕾无法顶出菌皮而夭折,另一部分虽已长成幼蕾,但由于根基浅薄,无法抗拒恶劣环境的侵袭,导致菇蕾枯死。若气温较高,直射光较强,也会灼伤幼蕾,甚至造成死亡。

预防措施:原基和幼蕾的枯死,主要是受干燥和直射光照的影响,因此必须注意湿度和光照的管理。在原基分化成蕾,菇蕾生长至23厘米时,大棚内要防止空气相对湿度大幅度下降(60%以下),杜绝直射光照到幼菇上,保持相对湿度80%90%,阳阴比是3:7,保持幼菇生长的最佳温湿条件,以培育大菇和圆正菇,为幼菇生长成花菇打下基础。

(2)花菇丁

由于环境恶劣,一部分菇营枯死,还有一部分幸存的幼蕾继续生长,当菌盖长至1.52.0厘米时,因水分缺少,无法继续长大,但已成花纹,这种长不大的花菇称为花菇丁。它的经济价值极低,甚至没有商品价值。

    据吴克甸等研究报道,在空气相对湿度60%、温度12℃条件下,1厘米大小的菇蕾全部萎缩,1.5厘米大小的菇蕾部分萎缩,2厘米以上的菇蕾基本形成花菇。

    预防措施:造成花菇丁大量发生的原因是1.01.5厘米大小的幼菇的菌棒缺水,空气干燥,细胞停止生长所致(即菌棒含水量降至50%以下)。遇到这种情况,就应减少大棚内通风次数,或通过喷雾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菌袋破损面积大的,要及时补贴,减少失水。另外,幼菇长至23厘米,要疏去小蕾,减少营养消耗,每棒保留35个大菇、厚菇形成花菇,以减少花菇丁发生。

(3)茶花菇

花菇纹理形成后,若遇到连续23天阴雨,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会使花纹渐渐消失,似隐花,色不白,故称茶花菇。南方地区这类花菇比例特别高。

    预防措施:茶花菇主要是空气相对湿度过大造成的。遇此情况,就要严格调控大棚内的空气相对湿度。要十分关注天气预报,凡遇阴雨天气,就应采用各种手段使空气保持干燥。在封闭大棚内,可用去湿机去湿,或用热风机吹,或在棚内各方位撒放吸水剂。

(4)开伞花菇

如香菇菌株939,当长成2.03.5厘米大小的幼菇时,在空气相对湿度60%,温度12℃条件下,一般都成为白花菇;当长到3.5厘米以上大小时,只能形成开伞花菇,品级较低。

    预防措施:主要是掌握好幼菇的成熟度。在幼菇大多数长至23厘米时,应马上采取促进花菇形成的措施,同时要防止突然高温影响。因为较高的气温,幼菇长得快,易开伞。在高温来临之前应及时降温,保持在低温条件下形成厚花菇。

备注
《食用菌》,2014,(6)
最前一条 上一条 下一条 最后一条  [打印]
京ICP备0905397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心电话:010-51503318 农业专家咨询热线:010-1239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9号